卷一 1
总论(六条) 1
阴阳水火气血论 1
男女异同论(参看经血胎产门) 4
脏腑病机论 5
脉证死生论 9
用药宜忌论 10
本书补救论 11
卷二 13
血上干证治(十四条) 13
吐血 13
呕血 23
咯血 25
唾血 26
咳血 27
鼻衄 32
脑衄 34
目衄 35
耳衄 36
齿衄 36
舌衄 37
大衄 37
零腥 37
吐脓 38
卷三 40
血外渗证治(七条) 40
汗血 40
血箭 41
血痣 42
血瘙 42
疮血 42
创血 44
跌打血 46
卷四 48
血下泄证治(六条) 48
便血 48
便脓 51
尿血 56
经血 57
崩带 59
产血 60
卷五 63
血中瘀证治(五条) 63
瘀血 63
蓄血 66
血臌(附血肿) 66
经闭 67
胎气 69
卷六 73
失血兼见诸证 73
痨瘵 73
咳嗽 74
发热 77
厥冷 78
寒热 79
出汗 79
发渴 79
心烦 80
卧寐(附梦寐) 81
喘息 82
呃哕 84
痰饮 84
痞满(积聚、癥瘕) 85
肿胀 86
怔忡 87
惊悸 87
健忘 88
恍惚(癫狂、见鬼) 89
晕痛 89
眼目(目黄、出火、见鬼、昏花、目珠红) 90
耳病 91
口舌 91
咽喉 92
声音 93
腹痛 93
痹痛 94
痿废 94
遗精 95
淋浊 95
便闭 96
泻泄 97
饮食 98
感冒 99
痉掣(拘急) 100
暑疫 100
食复 101
劳复(怒复) 101
时复 102
房劳复 103
附 抱儿痨论 103
卷七 108
方解上 108
古今方(共八十二条) 108
卷八 127
方解下 127
古今方(共一百十九条,遗方续补)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