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葵花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2494287
  • 页数:237 页
图书介绍:本成果共分三大部分,包括十四章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多义化现象概念的界定和传统描写主义研究,分布在一、二、三、四章中;第二部分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多义现象进行多视角的静态研究,分布在五至十章中;第三部分是从意义使用观及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多义化识解进行的动态研究,分别是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

第一章 多义术语的界定 1

1.1 引言 1

1.2 “多义”术语的提出 2

1.3 polysemy术语界定的误区 2

1.3.1 普通词典的定义 3

1.3.2 语言学词典的定义 4

1.3.3 语言学家的定义 5

1.4 多义:多层面的语言现象 6

1.4.1 语音语调多义化 6

1.4.2 词缀多义化 6

1.4.3 词汇多义化 8

1.4.4 构式多义化 9

1.4.5 语法多义化 9

1.4.6 话语多义化 12

1.5 小结 13

第二章 多义化概念的涵义界限问题 15

2.1 引言 15

2.2 多义化概念涵义界限的流派 15

2.2.1 最小化多义观 16

2.2.2 最大化多义观 17

2.2.3 多义化的融合观 18

2.3 意义的实质问题 19

2.3.1 概念处理问题 20

2.3.2 人的认知力问题 20

2.3.3 经验知识问题 21

2.3.4 语境因素问题 22

2.4 小结 22

第三章 多义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5

3.1 引言 25

3.2 多义词与同音形异义词辨析 25

3.3 多义·歧义·模糊 29

3.3.1 多义的判定 30

3.3.2 多义与歧义 31

3.3.3 多义与模糊 35

3.4 多义及相邻概念认知再探 36

3.5 余论 39

3.6 小结 41

第四章 多义化的描写主义研究 43

4.1 引言 43

4.2 多义化的词源学研究 43

4.2.1 历时使用变化下的多义化 44

4.2.2 社会情境下词的多义化 46

4.2.3 修辞性语言运用的多义化 47

4.2.4 同音形异义词重新阐释下的多义化 49

4.2.5 语言接触下的多义化 49

4.2.6 社会文化发展下的多义化 51

4.3 多义化的分类研究 52

4.4 小结 55

第五章 原型范畴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57

5.1 引言 57

5.2 范畴·范畴化·多义范畴化 57

5.3 古典范畴理论 58

5.3.1 古典范畴理论的主张与不足 58

5.3.2 古典范畴理论下多义化研究的不足 59

5.4 原型范畴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 61

5.4.1 哲学研究 61

5.4.2 心理学研究 62

5.4.3 人类学研究 63

5.4.4 语言学研究 64

5.5 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66

5.6 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化研究的贡献 68

5.7 多义范畴化的原型性例析 69

5.8 多义范畴化的层级辐射性例析 73

5.9 原型范畴理论下多义化的实证研究 76

5.10 小结 77

第六章 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81

6.1 引言 81

6.2 概念隐喻 81

6.3 概念隐喻例析 85

6.3.1 隐喻多义的普遍性 85

6.3.2 隐喻语义映射小议 89

6.4 概念转喻 92

6.4.1 转喻的概念性和普遍性 92

6.4.2 转喻的认知机制要点 96

6.5 概念整合中的隐喻和转喻 97

6.6 隐喻·转喻·提喻与隐转喻连续统 99

6.7 小结 103

第七章 意象图式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105

7.1 引言 105

7.2 意象图式的界定 105

7.3 意象图式变体:多义化的承载 108

7.4 多义化意象图式的特征 112

7.4.1 最简约性 112

7.4.2 原型性 113

7.4.3 涉身体验性 115

7.4.4 正负参数性 116

7.4.5 动静兼具性 117

7.4.6 叠印性 118

7.4.7 隐喻精细化特性 119

7.5 小结 120

第八章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121

8.1 引言 121

8.2 框架的界定 121

8.3 Fillmore的商业行为框架分析 122

8.4 框架的构成和特点 125

8.5 基于框架的多义化 127

8.5.1 框架与多义化识解 127

8.5.2 框架下多义化的人工智能解析 128

8.6 小结 130

第九章 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131

9.1 引言 131

9.2 理论背景 131

9.2.1 构式语法的源流及界定 131

9.2.2 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的主要区别 133

9.2.3 构式的特点及功能 134

9.3 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 135

9.3.1 构式多义化与隐喻 135

9.3.2 构式语义压制与转喻 138

9.4 小结 139

第十章 语法化和主观化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141

10.1 引言 141

10.2 语法化溯源及界定 141

10.3 语法化多义在语言中的分布 142

10.4 语法化多义的特点及认知机制 146

10.4.1 语法化是一种多义化 146

10.4.2 单向性的趋向 146

10.4.3 语义淡化的特点 148

10.4.4 语义概括化的特点 149

10.4.5 惯常化的认知机制 150

10.4.6 语用驱动的认知机制 151

10.4.7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 151

10.5 主观·主观性·主观化 152

10.5.1 主观化多义的共时派 153

10.5.2 主观化多义的历时派 155

10.5.3 共时派与历时派的异同 157

10.6 小结 158

第十一章 意义使用观下多义化的实时动态识解 159

11.1 引言 159

11.2 多义化产生语义的不确定性 159

11.3 多义化识解的传统语境观 160

11.4 认知语义学的意义使用观 164

11.5 多义化的实时动态识解 165

11.5.1 预意义:语义实时动态识解中的原材料 166

11.5.2 语境调控:语义实时动态识解的外因 168

11.5.3 语义竞争:语义实时动态识解中的涵义处理 170

11.5.4 识解者的认知力:语义实时动态识解的内因 171

11.6 小结 173

第十二章 意义百科观下多义化识解的有声思维研究 175

12.1 引言 175

12.2 意义百科观 175

12.3 意义百科观下多义化识解的有声思维研究 178

12.3.1 研究方法:有声思维 178

12.3.2 百科知识在多义化识解中作用的有声思维分析 179

12.4 小结 184

第十三章 话语选择理论下多义化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 187

13.1 引言 187

13.2 话语选择理论 188

13.3 话语选择理论下多义化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 189

13.3.1 多义化构建的社会动因 189

13.3.2 多义化构建的认知动因 193

13.4 小结 198

结语 199

参考文献 207

英汉术语对照表 231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