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社会背景与建筑文化 1
1.1 民族迁徙与同源异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族源考记 1
1.2 生产方式与传统民居 3
1.2.1 生产方式由刀耕火种向固定耕地的转移 3
1.2.2 原生建筑观——不求恒久,但求实用 6
1.3 民族婚姻形态与传统民居 7
1.3.1 傈僳族、怒族婚姻关系制约下的传统民居 8
1.3.2 独龙族婚姻关系制约下的传统民居 9
1.4 民族交融与传统民居 12
1.4.1 民族交融与发展的历史 12
1.4.2 以傈僳族文化为主流的建筑文化带(怒江峡谷南部) 13
1.4.3 藏彝文化走廊影响下的建筑文化带(怒江峡谷北部) 14
1.5 宗教信仰与传统民居 16
1.5.1 傈僳、怒、独龙族的原生宗教信仰与传统民居 16
1.5.2 基督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下的传统民居 21
第2章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建筑类型 24
2.1 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24
2.1.1 地形地势 24
2.1.2 垂直立体气候 25
2.1.3 南北水平气候 26
2.1.4 住区环境类型分区 27
2.2 典型住区环境下的传统民居类型解析 29
2.2.1 峡谷南部亚热带河谷区传统民居 29
2.2.2 峡谷南部暖温带半山区传统民居 34
2.2.3 峡谷北部暖温带坝子区传统民居 40
2.2.4 峡谷北部暖温带半山区传统民居 45
2.3 混居区当代民居建设 48
2.3.1 民居更新 48
2.3.2 新民居普遍存在的问题 52
第3章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热环境 54
3.1 怒江峡谷南部河谷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54
3.1.1 研究对象 54
3.1.2 测试方案 55
3.1.3 测试结果 56
3.1.4 热环境评价 59
3.1.5 空间及材料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61
3.1.6 结论 61
3.2 怒江峡谷南部暖温带半山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62
3.2.1 研究对象 62
3.2.2 测试方案 63
3.2.3 测试结果 64
3.2.4 热环境评价 67
3.2.5 空间及材料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69
3.2.6 结论 69
3.3 怒江峡谷北部暖温带坝子区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评价与分析 70
3.3.1 研究对象 70
3.3.2 测试方案 70
3.3.3 测试结果 72
3.3.4 热环境评价 75
3.3.5 空间及材料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76
3.3.6 结论 76
3.4 当地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 77
第4章 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民居可持续发展建设策略 79
4.1 多民族混居区民居的地域性认知总结 79
4.1.1 认识总结:民居的地域性 79
4.1.2 现象总结:“怒江民居”及其应用 80
4.1.3 民居发展解决的问题 82
4.1.4 地域性民居的发展特征 83
4.2 “怒江民居”更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背景 87
4.2.1 生态环境变迁 87
4.2.2 社会文化与观念嬗变 89
4.3 “怒江民居”可持续发展建设策略 92
4.3.1 自然环境的适应策略 92
4.3.2 技术的传承与融合策略 95
4.3.3 地域文化的发展策略 100
第5章 怒江民居更新模式 104
5.1 建筑模式 104
5.2 怒江民居发展模式 106
5.2.1 旅游产业带动下的民居更新模式 106
5.2.2 自然演变下的民居更新模式 108
5.2.3 易地开发下的新民居建设模式 109
5.3 怒江民居建筑模式语言 110
5.3.1 传统模式语言提炼 111
5.3.2 传统模式语言的继承、转化、创新 116
5.3.3 民居装饰符号的应用探讨 118
5.4 多民族民居建筑模式范例 120
5.4.1 当代怒江民居设计原则 121
5.4.2 福贡县河谷区傈僳族新民居设计方案 124
5.4.3 福贡县高海拔山区怒族新民居设计方案 128
5.4.4 贡山县丙中洛坝子区怒族新民居设计方案 134
5.4.5 贡山县丙中洛高海拔山区独龙族新民居设计方案 137
5.4.6 现有建筑的改造方法 140
参考文献 141
后记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