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疾病与健康 1
一、疾病的概念 1
二、健康的概念 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3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3
二、疾病发生的机制 4
第三节 疾病的定名 4
一、疾病定名的演进 5
二、疾病定名的规范 5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6
一、疾病的经过 6
二、疾病的转归 6
第五节 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7
一、疾病的治疗 7
二、疾病的预防 8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11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 11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的历程 11
一、免疫现象的研究 11
二、免疫系统的研究 12
三、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 12
第二节 免疫的现象、概念与功能 13
一、免疫现象与“免疫”概念 13
二、免疫力的构成 13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14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15
一、免疫器官和组织 15
二、免疫细胞 17
三、免疫分子 19
第二章 免疫细胞激活物 21
第一节 免疫细胞激活物的概念 21
一、免疫细胞的激活方式 21
二、免疫细胞激活物类型 22
第二节 分子模式 23
一、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23
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24
第三节 抗原 24
一、抗原的概念 24
二、抗原表位的结构与特点 24
三、抗原的分类 26
第三章 免疫分子 2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 28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8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断 31
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32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 33
五、人工抗体 34
第二节 MHC分子 36
一、MHC分子的发现与生物学意义 36
二、HLA基因复合体 37
三、HLA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39
四、HLA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41
五、HLA多态性的临床意义 42
第三节 其他免疫分子 44
一、CD分子 44
二、黏附分子 45
三、细胞因子 46
第四章 免疫细胞 50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谱系与起源 50
一、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 50
二、非骨髓起源的免疫细胞 54
第二节 参与固有免疫细胞 54
一、固有淋巴细胞 54
二、抗原提呈细胞 56
三、其他炎症细胞 57
第三节 参与适应性免疫细胞 57
一、T淋巴细胞 58
二、B淋巴细胞 60
第五章 免疫应答 63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63
一、固有免疫应答及其特点 64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 64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 66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与效应 66
二、固有免疫细胞的激活与效应 70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73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73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78
第四节 免疫损伤 80
一、免疫保护与免疫损伤 80
二、超敏反应 80
第六章 免疫学应用 84
第一节 免疫预防 84
一、人工免疫的类型 84
二、常用的生物制品 84
三、计划免疫 86
第二节 免疫治疗 87
一、免疫激活疗法 88
二、免疫抑制疗法 88
第三节 免疫诊断 89
一、血清学反应 89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90
第二篇 病原生物学基础 93
第七章 病原生物学概述 93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与范畴 93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历程 93
二、医学病原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94
第二节 寄生与感染 94
一、寄生 95
二、感染 96
三、机会性感染 98
第三节 病原生物类群 99
一、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的生物类群 99
二、病原生物的分类学位置 99
三、病原生物的命名 101
第四节 病原生物控制 101
一、病原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 101
二、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102
三、影响环境病原生物控制的因素 103
第五节 生物安全 104
一、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104
二、生物安全常识 104
第八章 医学病毒 108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0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08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09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110
一、病毒的增殖 111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 114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14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114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115
三、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116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17
一、病毒感染 117
二、抗病毒免疫 120
第五节 医学病毒感染的检测 122
一、病原学检测 122
二、免疫学检测 122
三、基因检测 122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 123
第九章 医学细菌 124
第一节 细菌的结构与形态 124
一、细菌的结构 124
二、细菌的形态与观察 130
第二节 细菌的增殖与培养 134
一、细菌的代谢 134
二、细菌的营养 134
三、细菌的增殖 135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136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38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38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139
三、细菌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141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42
一、细菌感染 142
二、抗细菌免疫 144
第五节 医学细菌感染的检测 144
一、病原学检测 145
二、免疫学检测 146
三、基因检测 146
四、标本采集与送检 146
第十章 医学真菌 148
第一节 真菌的结构与形态 148
一、真菌的结构 148
二、真菌的形态 150
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151
一、真菌的生长条件 151
二、真菌的繁殖和人工培养 152
第三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152
一、真菌感染 153
二、抗真菌免疫 153
第四节 非感染性真菌病 153
一、真菌性超敏反应 153
二、真菌毒素中毒 154
三、真菌毒素致癌 154
第五节 医学真菌感染的检测 154
一、病原学检测 154
二、免疫学检测 155
三、标本采集与送检 155
第十一章 医学寄生虫 156
第一节 寄生虫的形态与结构 156
一、原虫的形态与结构 157
二、蠕虫的形态与结构 158
三、节肢动物的形态与结构 161
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 161
一、原虫生活史类型 162
二、蠕虫生活史类型 162
三、节肢动物生活史类型 164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 164
一、寄生虫感染 164
二、抗寄生虫免疫 167
第四节 医学寄生虫感染的检测 168
一、病原学检测 168
二、免疫学检测 169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170
第十二章 常见致病病毒 172
第一节 RNA病毒 172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173
二、其他RNA病毒 177
第二节 DNA病毒 180
一、疱疹病毒 180
二、其他DNA病毒 185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 185
一、乙型肝炎病毒 185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0
第十三章 常见致病细菌 196
第一节 革兰阳性致病菌 196
一、链球菌属 196
二、葡萄球菌属 199
三、分枝杆菌属 202
四、支原体目 204
五、其他革兰阳性致病菌 206
第二节 革兰阴性致病菌 208
一、埃希菌属 208
二、沙门菌属 210
三、志贺菌属 213
四、螺旋体目 215
五、衣原体科 218
六、立克次体目 219
七、其他革兰阴性致病菌 221
第十四章 常见致病性真菌 226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226
一、毛癣菌属 226
二、表皮癣菌属 227
三、小孢子癣菌属 227
四、其他浅部感染真菌 228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228
一、假丝酵母菌属 228
二、隐球菌属 230
三、其他深部感染真菌 230
第十五章 常见致病寄生虫 233
第一节 致病原虫 233
一、疟原虫 234
二、其他致病原虫 240
第二节 致病蠕虫 243
一、日本裂体吸虫 243
二、链状带绦虫 246
三、似蚓蛔线虫 249
四、其他致病蠕虫 251
第三节 致病节肢动物 255
一、蚊 255
二、其他致病节肢动物 259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基础 263
第十六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 263
第一节 遗传与疾病 263
一、遗传病的概念 263
二、遗传病的特征 264
三、遗传病的类型 264
第二节 遗传病的分子基础 265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265
二、人类基因的构成、复制与突变 268
第三节 遗传病的预防 270
一、原发性预防 270
二、遗传性预防 270
第四节 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 272
一、遗传病的诊断 272
二、遗传病的治疗 273
第十七章 染色体病 277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 277
一、染色体畸变原因 277
二、染色体数目畸变 278
三、染色体结构畸变 281
第二节 染色体病 283
一、常染色体病 283
二、性染色体病 286
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289
第十八章 单基因遗传病 291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291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91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95
三、常染色体限性遗传 296
四、X染色体伴性显性遗传 296
五、X染色体伴性隐性遗传 297
六、Y染色体伴性遗传 298
七、致病单基因的伴随遗传 298
第二节 分子病 299
一、镰形红细胞贫血症 300
二、其他典型分子病 300
第三节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300
一、尿黑酸尿症 301
二、其他典型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301
第十九章 多基因遗传病 303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303
一、多基因遗传病的性状表现 303
二、易患性与发病阈值 304
三、遗传度 305
四、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307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估计 308
第二节 常见多基因遗传病 309
一、先天性畸形 309
二、其他多基因遗传病 311
第四篇 病理学基础 317
第二十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17
第一节 适应 317
一、萎缩 317
二、肥大 318
三、增生 318
四、化生 319
第二节 损伤 319
一、变性 320
二、细胞死亡 322
第三节 修复 325
一、再生 325
二、纤维性修复 326
三、创伤愈合 327
第二十一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30
第一节 充血 330
一、动脉性充血 330
二、静脉性充血 331
第二节 出血 333
一、出血的类型 333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333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3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34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与类型 336
三、血栓的结局 338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338
第四节 栓塞 339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339
二、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339
第五节 梗死 341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41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342
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44
第二十二章 炎症 345
第一节 致炎因子与炎症参与物 345
一、致炎因子 345
二、炎症介质 346
三、炎症细胞 347
第二节 炎症过程 348
一、血管反应期 348
二、细胞反应前期 350
三、细胞反应后期 350
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351
一、变质 351
二、渗出 351
三、增生 351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352
一、变质性炎 352
二、渗出性炎 352
三、增生性炎 353
第五节 炎症的表现与结局 354
一、炎症的表现 354
二、炎症的结局 355
第二十三章 肿瘤 357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与成因 357
一、肿瘤的概念 357
二、肿瘤的成因 357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与结构 359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359
二、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 360
三、肿瘤的异型性 360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点 361
一、肿瘤的生长 361
二、肿瘤的扩散 363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364
第四节 肿瘤的病理诊断 365
一、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365
二、肿瘤的分类 366
三、肿瘤的命名 367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367
第五节 常见肿瘤 368
一、上皮组织肿瘤 368
二、间叶组织肿瘤 370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371
第二十四章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73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373
一、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373
二、脱水 373
三、水肿 375
四、水中毒 376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376
一、正常钾代谢 376
二、钾代谢障碍 377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378
一、正常镁代谢 378
二、镁代谢障碍 378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 379
一、正常钙、磷代谢 379
二、钙、磷代谢障碍 380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 381
一、酸碱平衡及调节 381
二、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81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382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385
第二十五章 缺氧 387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38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388
一、低张性缺氧 388
二、血液性缺氧 389
三、循环性缺氧 390
四、组织性缺氧 39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91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391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391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392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392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393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393
一、氧疗 393
二、氧中毒 394
第二十六章 发热 396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96
一、发热激活物 396
二、内生致热原 397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397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 399
一、体温上升期 399
二、高温持续期 399
三、体温下降期 400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400
一、代谢变化 400
二、各系统功能变化 400
第二十七章 应激 402
第一节 应激的相关概念 402
一、应激与应激原 402
二、全身适应综合征 403
第二节 应激的机制 403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403
二、急性期反应 404
三、细胞应激 404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405
一、代谢变化 405
二、各系统功能变化 405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406
一、应激性溃疡 406
二、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406
三、应激与精神、心理障碍 407
第二十八章 休克 408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408
一、休克的病因 408
二、休克的分类 409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与分期 410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410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412
三、微循环衰竭期 413
第三节 细胞代谢和结构改变 414
一、细胞代谢的改变 414
二、细胞结构的损伤 415
第四节 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415
一、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415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17
第二十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19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19
一、DIC的病因 419
二、DIC的发病机制 420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421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 422
一、分期 422
二、分型 42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423
一、出血 423
二、休克 424
三、器官功能障碍 424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24
第三十章 常见系统疾病(一) 426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42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26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27
第二节 肺炎 428
一、大叶性肺炎 428
二、支气管肺炎 431
第三节 结核病 433
一、病因、发病机制与基本病理变化 433
二、肺结核病 435
三、肺外结核病 440
第四节 慢性胃炎 44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42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442
三、临床病理联系 444
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 44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44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45
三、结局及并发症 446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44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46
二、基本病理变化 447
三、临床病理类型 448
第七节 肝硬化 45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51
二、病理类型与病理变化 451
三、临床病理联系 453
第八节 肾盂肾炎 45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55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56
第三十一章 常见系统疾病(二) 458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45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58
二、病理变化 459
三、临床病理联系 460
第二节 高血压 46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63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 463
第三节 糖尿病 465
一、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 465
二、病理变化 466
第四节 风湿病 46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67
二、基本病理变化 467
三、临床病理联系 468
第五节 肾小球肾炎 47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70
二、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472
三、常见病理类型 472
第三十二章 脏器功能衰竭 478
第一节 心功能衰竭 478
一、原因、诱因与分类 478
二、发病机制 479
三、代偿机制 480
四、病理生理变化 481
第二节 呼吸衰竭 48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483
二、临床病理联系 487
第三节 肝功能衰竭 489
一、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 489
二、肝性脑病 490
三、肝肾综合征 495
第四节 肾衰竭 495
一、急性肾衰竭 496
二、慢性肾衰竭 498
三、尿毒症 501
主要参考书目 505
英汉对照索引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