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泰山文明论坛上的致辞&(张述存) 1
社会儒学基本理论 7
社会儒学建构:当代儒学创新性发展的一种选择&(涂可国) 7
社会儒学的逻辑展开与现代转换&(韩星) 28
“社会”的观念与荀子“群学”的生活儒学解读——兼评“社会儒学”概念&(黄玉顺) 48
也谈荀子的“群学”——基于社会儒学的诠释&(涂可国) 69
社会儒学视角下的杜维明&(谢晓东 马冉冉) 92
谁是儒家的真正敌人?&(陈壁生) 103
第六伦与社会儒学&(谢晓东) 105
建构社会儒学:促进当代儒学与现代社会系统接融&(柳河东) 114
儒学的历史与未来——我的儒学观&(陶清) 128
儒家社会伦理 149
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简论&(王国良) 149
儒家几个基本道德规范剖析&(汪霏霏) 161
试论传统儒家制度的伦理基础&(沈顺福) 175
“角色”意识:《易传》之“定位”观念与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比较&(黄玉顺) 189
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探析&(李文娟) 203
孝悌责任伦理:儒家家庭责任伦理的核心&(涂可国) 217
略论儒家责任伦理及其当代价值&(姚春鹏) 236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张宏敏) 251
论《孔子礼食箴言》&(骆承烈) 264
礼教——社会儒学的实践途径&(韩星) 273
和为贵:儒家之“礼”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梁宗华) 299
当代衢州孔氏家庙祭典模式初探&(齐鲁膳艺餐饮研究院《孔子故里中国年》课题组) 304
试论儒家孝道对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王希成) 310
论《列女图》与《列女传》女德观的差异——以论顾恺之《列女仁智图》为中心的考察&(王红霞) 316
《国语》中的家族伦理思想与家庭教育&(刘伟) 329
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建构——孔子“信”论及其现代价值&(王玲莉) 338
《左传》“让之谓懿德”与社会和谐之“初心”发微&(齐金江) 347
灵岩寺古建筑群和谐理念探析&(李玲) 355
人类儒学 365
儒家心学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彭彦华) 365
生命儒学的多重维度及其现实意义&(刘云超) 378
儒家思想与人权观念的交汇&(林桂榛) 392
戴震的自然必然本然人性论说探微&(陶武) 409
人情文化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初探&(郑志伟) 425
儒家自由观念在当代的新开展&(郭萍) 432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宗教意蕴与现代价值&(张进) 443
基于社会儒学视角的中西社会秩序观对比&(王征 陆玉瑶) 453
孟子的是非观及当代价值研究&(梅良勇 金笑笑) 467
王申子《大易缉说》中的“知行合一”观&(刘云超) 482
儒学历史 503
礼乐刑政的儒家治道之思——从“亲亲相隐”问题谈起&(林桂榛) 503
二千年之荀学辨析&(石永之) 514
道德语言的分类与运行:一种对荀子名学的现代解释&(于淼) 525
试论汉代长者及其历史影响&(巩宝平) 537
朱熹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朱人求) 546
从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看纲常儒教&(李明) 558
明代儒士“君子人格”管窥(上)——以张履祥《近古录》为中心&(张瑞涛) 567
《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儒家道德教化&(车振华) 588
子贡手刻孔子夫妇楷木像考略&(鲁衢) 600
儒学与社会 611
当代中国儒教复兴的实践类型及其内在逻辑&(李向平 张晓艺) 611
儒学现代转型与复兴的路径选择&(傅永吉) 626
儒学与当代社会双向互动的重要方式——构建新乡贤文化&(王洪铁) 640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政治哲学&(石永之) 651
宗教儒学及其社会功能论纲&(张进) 664
山东省当代民间儒学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其对策&(涂可国等) 675
儒家传统与毛泽东的实践观&(邱文元) 710
后记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