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引言 儒学概况 1
一 儒·儒家·儒学 1
二 儒家经典 4
三 著名儒家代表及学派 6
四 儒学的基本精神 6
五 儒家重要遗址 8
六 关于孔子标准像 9
【上编】儒学历程简述 15
第一讲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荀子 15
一 孔子生平 15
二 孔子的贡献 16
三 孔子的影响 18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19
五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23
第二讲 秦朝焚书坑儒 29
一 先秦儒家独立精神 29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2
三 焚书坑儒 34
第三讲 汉朝独尊儒术 38
一 儒学创新,服务政治 38
二 从《史记》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43
三 从人才选用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44
第四讲 汉唐经学 48
一 经学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48
二 五经简介 48
三 汉代经学 52
四 唐代经学 55
第五讲 两宋理学 58
一 二程“天理” 59
二 朱熹理学 60
第六讲 宋明心学 69
一 陆九渊心学 69
二 阳明学 73
第七讲 传承革新与近代批判 77
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77
二 传承改革,综合创新 81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85
四 旧儒新潮,五四运动 87
【中编】儒学关键词 93
第八讲 儒家谈孝 93
一 孝出于报答养育之恩 93
二 《孝经》的内容与孝的意义 93
三 对应原则与孝的误解 94
四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98
五 现代的孝德分析评价 102
六 关于孝的两大争议 103
第九讲 儒家谈仁 106
一 孔子论仁 106
二 孟子仁政 108
三 董仲舒说仁 109
四 对内德治 114
五 治世以大德 117
六 对外德治 121
第十讲 儒家谈义 124
一 义与利 124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6
三 讲义“功贤于耕织” 127
四 义者,宜也 129
第十一讲 儒家谈中 135
一 中 135
二 中庸 136
三 中和 140
第十二讲 儒家谈和 143
一 和而不同 143
二 团体内部:家和万事兴 144
三 国家内部:和谐 146
四 和为贵:和平共处 146
五 齐物我:人与自然的和谐 148
六 和谐与竞争 150
第十三讲 儒家谈礼 152
一 礼与乐 152
二 礼治与刑政 155
第十四讲 儒家谈德 158
一 重德轻才 159
二 唯才是举 161
三 无求备于一人 164
四 德才须分析 167
五 亲近来远 168
第十五讲 儒家谈教化 171
一 教化为治国大务 172
二 太学为教化本原 175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据 176
四 儒术是教化的原则 178
五 儒术的主要内容 181
六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182
七 教师 184
【下编】儒学与当代社会 189
第十六讲 批判儒学以后的反思 189
一 儒学妨碍经济发展吗? 189
二 儒学妨碍科技进步吗? 192
三 儒学违背社会文明吗? 196
四 儒学是否过时了? 198
第十七讲 当代儒学与中国政治 201
一 儒学不是一阵风 201
二 儒学就像一江水 203
三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206
第十八讲 儒学与人的和谐发展 217
一 经济上的调均思想 217
二 政治上的仁义原则 218
三 精神上的和谐观念 219
第十九讲 儒学现代化 226
一 什么是现代化 226
二 儒学已经现代化 229
三 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230
四 新儒家——以徐复观为例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