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3
三、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6
一、国外研究 6
二、国内研究 7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10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10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1
第四节 技术路线 12
第五节 创新点和不足 12
一、创新点 12
二、不足 13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14
第一节 概念界定 14
一、现代农业 14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 17
三、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18
四、现代农业与经济圈发展的关系 18
第二节 理论基础 19
一、农业区位论 19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21
三、产业结构理论 21
四、比较优势理论 22
五、技术创新理论 23
六、产业集群理论 23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第三章 环京津地区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 26
第一节 环京津地区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27
一、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类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7
二、农产品种类丰富,种养业发展潜力大 28
三、经济总量持续上升 29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1
第二节 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一、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偏低 33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36
三、农产品市场环境较差 36
四、新型农民培育效果欠佳 37
五、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不完善 40
本章小结 41
第四章 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42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一、构建思路 42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
三、指标的选取 44
四、评价指标详解 45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47
一、主要评价方法选择 47
二、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48
第三节 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聚类分析 59
一、数据获取 59
二、研究方法 59
第四节 结论与分析 61
一、环京津地区县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61
二、环京津地区县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空间聚类分析 62
本章小结 62
第五章 影响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64
第一节 环京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因素 65
一、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产业合作密切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65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利于农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66
三、周边高端市场需求导向促使农业经营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68
第二节 环京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因素 70
一、人口承载压力大,高科技人才发展能力不平衡 70
二、区域资本流动能力不均,扩散能力弱 72
三、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平台滞后 73
四、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网络功能不完善 74
五、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75
六、水土资源有限,灾害性气候影响农业生产 76
七、制度设计与城镇化建设进度不同步 80
本章小结 83
第六章 环京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研究 84
第一节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84
一、规模优势指数 84
二、效率优势指数 84
三、综合优势指数 85
四、区位商 85
五、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85
第二节 环京津地区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86
一、粮食作物 86
二、油料 92
三、蔬菜 92
四、肉类、禽蛋类及奶制品 92
五、水产品 95
六、综合评价 95
第三节 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行业比较优势分析 100
本章小结 106
第七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107
第一节 美国农业集群模式 107
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108
二、特色产业带布局 108
三、发达的农业科技 109
四、联系紧密的农业集群产业链 111
五、完善的政策及法律支持 111
第二节 新加坡设施农业模式 112
第三节 法国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 114
第四节 中国台湾和四川的休闲农业模式 116
第五节 山西和江西的生态农业模式 118
本章小结 120
第八章 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21
第一节 环京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21
一、明确发展目标 121
二、确定发展模式 121
三、选取发展重点 122
第二节 生产要素支撑体系 123
一、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123
二、提高科技及信息化水平 125
三、拓宽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27
第三节 产业支撑体系 128
一、分区域合理规划“双核四产区”现代农业布局 128
二、丰富京津冀间产业合作发展模式 134
三、构建农业特色产业低碳化模式 135
四、将循环产业融入到产业链的设计中 138
五、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40
六、加强配套产业建设 142
第四节 制度支撑体系 142
一、不断推进户籍、就业、社保制度改革 143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143
三、加快实施土地流转制度 144
四、加大惠民制度的力度 144
第五节 市场支撑体系 145
一、加大对有形市场的建设力度 145
二、积极推行农产品的O2O销售模式 145
三、引导开拓农产品海外市场 147
四、扩大农产品品牌价值 147
本章小结 147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49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49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51
参考文献 152
后记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