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现代小说启蒙叙事的开创与自反——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启蒙意蕴 5
第一节 “围观体”故事及其“忧愤深广”——也论鲁迅小说中的“看/被看” 6
一 围观体场景的普遍存在及其基本类型 6
二 围观体故事中的生命体验及启蒙主体的生成机制 11
三 围观体故事中叙述者——启蒙主体的复杂性与双声性 17
第二节 “还乡体”模式与现代性体验的呈现——也论鲁迅小说中的“离去—归来—离去” 21
一 “离去—归来—离去”的发现及其意涵 22
二 启蒙现代性体验的呈现 26
三 被旧营垒同化的可能与反抗绝望 30
第三节 “格式的特别”与文化再造的自觉——也论鲁迅小说叙述形式的启蒙意蕴 35
一 视角更新与个性解放 35
二 流程转换与现代结构 40
三 白话写作与风格熔铸 44
第二章 五四启蒙小说叙事的两种基本模式——人生派与浪漫派小说的叙事比较 49
第一节 故事题材上的城乡分殊与互文 51
一 乔寓体验与城乡故事的分殊及统一 51
二 人生派小说中的知识者题材及其城市想象 55
三 浪漫派小说中的故乡与劳工者形象 59
第二节 叙述风格上的主客分离与互渗 64
一 浪漫派的主观抒情 65
二 人生派的客观冷静 71
三 主客分殊背后的相同与互溶 80
第三节 思想主题上的内外分野与互补 85
一 外在人生病态的描写与国民劣根性批判 86
二 “内心的要求”及其压抑 91
三 “时代病”/社会悲剧:对当下现实社会的批判 96
第三章 一个被遮蔽的现代小说叙事传统——五四古典派小说的存在及其叙事 103
第一节 为古典派正名:一个被遮蔽的叙事传统 104
一 “一脉双流”之小说史叙述格局的形成与局限 104
二 系统线索的重新清理 112
三 “古典派”的成立及其含义 118
第二节 古典叙事风格的文本呈现 122
一 故事:古典氛围的营造 122
二 叙述:古典风格的显现 128
三 主题:古典意蕴的流露 136
第三节 与五四启蒙小说叙事主流之关系 142
一 五四启蒙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42
二 对五四的疏离 146
三 京派小说叙事风格的开启 151
第四章 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的兴起与别创——从普罗小说到七月小说的叙事流变 157
第一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叙事转变——“革命罗曼蒂克”小说的叙事解读 158
一 “革命”故事的进入 159
二 浪漫叙述的改造 164
三 “集体”观念的重塑 169
第二节 “左联”小说叙事模式的正格与变体——茅盾、张天翼、萧红小说综论 174
一 阶级化图景的全景性勾勒及其变体 175
二 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变奏 181
三 人性欲望的阶级化及其社会批判主题的分化 185
第三节 主流模式的疏离与非主流叙事的别创——“七月派”作家路翎小说的叙事分析 191
一 现实阶级生活的“复杂化”还原 192
二 革命现实主义的“体验化”变革 197
三 人性欲望与阶级性的“含混化”再置 207
第五章 革命背景下的非左翼小说叙事——非左翼和左翼小说的叙事比较 215
第一节 京派:别一种乡村叙事的开创——沈从文小说的乡村叙事及其与左翼小说之比较 215
一 田园牧歌与阶级冲突的故事分野 216
二 古典抒情与客观现实风格的差异 222
三 人性化与阶级化价值主题的差异 229
第二节 海派:非阶级化的都市书写——20世纪30年代海派和左翼小说都市叙事比较 234
一 都市世俗生活与都市阶级斗争故事的分野 235
二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叙述风格的分化及流变 241
三 唯欲望化与去欲望化的价值主题分野 247
第三节 独立作家:革命图景下的启蒙坚守与超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小说叙事论 253
一 启蒙主义故事结构模式的承继与革命化位移 254
二 启蒙性叙述话语方式的承继与革命化创新 260
三 价值主题的革命化以及对启蒙主义的承继与深化 266
第六章 现代革命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创造——毛泽东《讲话》与解放区小说叙事 273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叙事思想述略——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 274
一 毛泽东的文艺故事思想:阶级化和斗争化 274
二 毛泽东的文艺叙述思想:民族化与民间化 278
三 毛泽东的意义调度思想:阶级性与歌颂性 282
第二节 《讲话》对解放区小说叙事的形塑——以丁玲的“转变”和赵树理的“发现”为例 286
一 丁玲等亭子间作家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86
二 赵树理等本土作家小说叙事模式的发现 290
三 形塑的反抗与叙事裂缝的存在 293
第三节 解放区小说与左翼小说叙事之比较 296
一 二元对立故事结构模式的由潜及显、由隐及明 296
二 叙述话语由精英化转向民间化、大众化 300
三 意义调度的单一化、明朗化、乐观化 304
结语 309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