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依据 1
1.2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14
1.3本书的主要创新 15
1.4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1.5本书的基本概念说明 16
1.6本书的框架以及逻辑关系 22
第2章 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城市政治参与 27
2.1本章的相关假设与问题 27
2.2数据与变量 35
2.3研究发现 46
2.4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53
第3章 媒介使用与农村政治参与及与城市数据的对比 58
3.1数据与变量 59
3.2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70
3.3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79
3.4进一步的讨论:与城市数据的比较 84
第4章 互联网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与公民现实政治参与 90
4.1本章问题的提出 90
4.2文献回顾与相关问题 94
4.3研究方法 98
4.4研究发现 107
4.5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110
第5章 互联网使用工具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117
5.1互联网政治参与使用工具分析 117
5.2不同网络政治参与工具的对比 136
5.3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139
第6章 互联网使用对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141
6.1本章问题的提出 141
6.2互联网使用对美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144
6.3我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发展与问题 159
6.4互联网使用对我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162
6.5互联网使用对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的展望 165
第7章 互联网使用对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 167
7.1本章问题的提出 167
7.2相关理论框架 171
7.3互联网使用对国外社会运动政治参与的影响 175
7.4互联网使用对国内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 177
7.5互联网使用对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的受制因素 187
第8章 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分析 194
8.1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发展 194
8.2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影响 201
8.3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204
8.4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208
8.5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展望 211
第9章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分析 218
9.1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发展概况 218
9.2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典型案例:人民网“E政广场” 223
9.3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功能 229
9.4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局限 236
9.5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展望 240
第10章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分析 242
10.1本章问题的提出 242
10.2另类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243
10.3另类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弱者的武器抵抗 257
10.4另类网络政治参与呈现非理性化情绪 260
10.5另类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 263
第11章 讨论与结论 266
11.1本书的经验结论 266
11.2对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进行比较性评述 268
11.3本书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与贡献 270
11.4本书的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274
附录 广州市市民互联网使用与影响调查问卷 276
参考文献 280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