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分散表达与凝聚共识:前十年成果撷集 3
(1998)增强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南振中 3
(1999)“病理标本”与舆论场——写作《140万双袜子的命运》的感想&余兰生 17
(2000)舆论场效应的利用及调适&熊志超 23
(2001)电视谈话节目如何营造舆论场&吴玉兰 28
(2003)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对“三贴近”本质和核心的思考&南振中 32
(2004)寻求“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最大重合度&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 53
(2005)《决策》栏目对“舆论场”的借鉴&李杨 58
(2006)新闻报道要对公众舆论进行导航——关于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的思考&鲁兰洲 62
(2007)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刘九洲 付金华 67
第二部分 新媒体热词与研究热点:新语境下的五年 77
(2009)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胡泳 77
(2010)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余秀才 82
(2011)虚拟舆论场:政府怎样发挥主场优势&陈力丹 92
(2011)当前中国舆论场的宏观观察&张涛甫 98
(2011)人民网评之一: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05
(2011)人民网评之二:为“网络问政”喝彩——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08
(2011)人民网评之三:对话“意见领袖”——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11
(2011)人民网评之四: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14
(2011)人民网评之五:网民、人民和公民——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17
(2011)官方民间舆论场异同剖析&童兵 120
(2012)从“威权舆论”到“权威舆论”——“微时代”主流舆论的解构与重振&周廷勇 128
(2012)@人民日报:对接两个舆论场的有益尝试&明廷栋 王琪 沈阳 143
(2012)“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祝华新 149
(2012)求解“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自媒体时代党报创新实践的“集体性自觉”&赵兵 李建春 159
(2012)2012年新媒体热词&邓瑜 168
第三部分 理论思辨与实践总结:最近五年成果汇集 173
(2013)“两个舆论场”若干歧义的破解&刘建明 173
(2013)论具有中国特色舆论场之构建&何溢诚 179
(2013)“穿越”在两个舆论场&卢新宁 195
(2013)主流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王君超 199
(2013)以议题设置推动“两个舆论场”共振——以《南方日报》九论九策报道为例&曾妮 姚燕永 姜玉龙 202
(2014)集合传播权与谦抑性原则——解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支庭荣 208
(2014)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看两个舆论场的打通&石艳红 222
(2014)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张征 陈海峰 230
(2014)打通两个舆论场,传统媒体能有所作为&王悦 范以锦 238
(2014)在舆论场的融合中重新发现社会&曹林 246
(2014)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朱春阳 刘心怡 杨海 254
(2015)2014年:两个舆论场共识度明显提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68
(2015)微信时代民间舆论场的建构与舆论引导策略——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过程为例&郭英 刘东建 274
(2015)后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魏武挥 285
(2015)我国“两个舆论场”研究现状之述评——基于2003-2014期刊论文的分析&张露 289
(2016)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范式的新思考&张志安 张美玲 302
(2016)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基于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原理&喻国明 313
(2016)论潜在舆论和潜在舆论场及其引导&童兵 王宇 318
(2016)舆论场结构演化论&李后强 彭剑 李贤彬 327
(2016)社会化传播背景下舆论场的重构&李凌凌 345
(2017)2016年网络舆论场观察&东鸟 354
(2017)在全媒体舆论场构筑我们的“主流叙述”&卢新宁 361
后记&张淑华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