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 综合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6680271
  • 页数:138 页
图书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是《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的综合课题之一。该套丛书的作者阵容强大、权威,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等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任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原副院长邬贺铨、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任副组长。项目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参加,包括时任国家标准委主任陈刚、时任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田世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国务院参事张刚及质量司处长王贇松、李宣庆等。由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质检总局开展研制的该课题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该书即是这些成果的集结之一。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1

一、引言 1

二、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2

(一)促进转型发展 2

(二)支撑消费升级 4

(三)增强竞争能力 6

(四)维护社会稳定 7

三、我国制造质量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 8

(一)制造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8

(二)制造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9

(三)国际制造质量发展趋势 13

四、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主要标志 18

(三)总体目标 19

(四)评价指标体系 19

(五)主要指标预测 20

五、提升制造质量的战略对策 29

(一)战略对策1——创新质量技术与管理 29

(二)战略对策2——强化产业质量技术基础 31

(三)战略对策3——提升质量素质 33

(四)战略对策4——完善质量治理机制 34

(五)战略对策5——加强知名品牌建设 37

(六)战略对策6——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38

六、提升制造质量的建议 40

(一)确立国家“质量强国战略” 40

(二)制定制造业质量升级政策措施 41

(三)实施国家质量基础建设重大专项 41

附件: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 44

参考文献 57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 59

一、引言 59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 59

(一)步入新的战略阶段 59

(二)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 64

(三)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68

(四)肩负新的战略使命 72

三、制造强国战略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 73

(一)制造强国发展经验借鉴 73

(二)制造强国特征及发展预测 78

(三)指导方针 81

(四)战略目标 83

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8项战略对策 84

(一)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85

(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87

(三)建立健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 89

(四)强化制造基础 91

(五)提升产品质量 92

(六)推行绿色制造 94

(七)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群体 95

(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100

五、加快制造业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 102

(一)市场竞争政策 102

(二)金融政策 103

(三)财政和税收政策 103

(四)创新政策 104

(五)中小企业政策 105

(六)对外开放政策 106

六、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三项建议 107

(一)组织制定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 107

(二)制定《关于加快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指导意见》 108

(三)制定鼓励使用国产高端装备政策 108

七、结束语 109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110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111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111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112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112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113

(一)指导思想 113

(二)基本原则 114

(三)战略目标 114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116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116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19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121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23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125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126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130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131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132

四、战略支撑与保障 133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34

(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134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135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135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36

(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136

(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137

(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