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探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宗桂著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6064003
  • 页数:4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近30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代表性成果,既有宏观思考,也有具体个案,内容十分丰富,涵括周公、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公羊传》、《淮南子》、《白虎通》,以及儒道比较、文化精神、传统思维、人文思想、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民族精神、国学与时代等,常有出新的观点和论说,是近年该研究领域极有分量的一本力作。

上篇 文化史视角中的图景阐释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3

一、中国文化的孕育期 3

二、中国文化的雏形期 7

三、中国文化的定型期 9

四、中国文化的强化期 12

五、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14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6

一、贤人政治的典范 16

二、开创礼乐文化的先河 17

三、开启仁德政治的路径 18

四、创造性利用天命观念 19

五、促进传统崇拜的形成 20

对关于《周易》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 22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 22

二、《汉书》有脱文,“农祥”非“农星”——李镜池《周易通义》质疑一则 26

先秦诸子礼学的思想趋势 31

儒家哲学的特质与中国哲学的拓展 34

一、儒家哲学的特质 34

二、从文化哲学层面拓展中国哲学 36

战国秦汉思想文化的若干问题 39

一、评价儒法两家思想的功用不能简单化 39

二、董仲舒在思想上为汉家创制 40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互补 41

孔子天命观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矛盾 43

一、孔子论天 43

二、孔子论命、天命 48

三、孔子论鬼神 52

四、孔子天命观的矛盾性 53

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55

一、奠定传统礼治模式的思想基础 55

二、为西汉中期的思想统一提供了理论前提 58

三、开启了儒学自我更新的范式 60

四、弘扬了儒家道德自我提升的至上性和正当性 62

《春秋公羊传》的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64

一、公羊学思想的正面价值 64

二、《公羊传》与国学经典 67

三、公羊学属于汉学、义理之学 68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70

一、礼治孕育阶段:从高祖立国到文景时期(西汉前期) 71

二、礼治确立阶段:从武帝到昭帝宣帝时期(西汉中期) 74

三、礼治成熟阶段:东汉章帝时期 83

四、汉代礼治的思想特征 88

关于汉代经学的若干思考 94

一、经学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94

二、先秦无经学,经学形成于汉代 96

三、汉代经学派别分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谶纬之学 98

四、经学流派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之学和宋学 99

五、汉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99

六、汉代经学的文化价值 101

《白虎通义》与汉代思想文化 104

一、军事、政治、思想: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的三种统一方式 104

二、《白虎通义》:思想统一制度化、学术政治化的标志 105

三、雄浑壮阔:汉代精神的特征 107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同异 109

一、天人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相似相通 109

二、学派归宿和最高范畴的相异相悖 115

董仲舒:秦汉思想的统一者 120

一、中国社会从战国到秦汉的历史转折 120

二、寻求思想统一:秦汉之际的社会思潮 124

三、董仲舒思想的旨趣 143

四、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 162

董仲舒伦理观的现代省思 167

一、正谊明道的义利观 167

二、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174

三、三纲五常的道德论 182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 197

一、互感互动的天人感应论 197

二、同类相副的天人合一观 201

三、君主持中的天地人相参说 204

四、董仲舒天人论的文化史意义 209

董仲舒的文化贡献 214

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 214

二、继往开来的儒学大师 222

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 229

一、读书致仕的政教合一论 229

二、忠孝一致的家国合一论 236

三、儒表法里的礼法合一论 238

下篇 文化观引领下的意义探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45

一、自强不息 245

二、正道直行 247

三、贵和尚中 249

四、民为邦本 251

五、平均平等 254

六、求是务实 256

七、豁达乐观 257

八、以道制欲 259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262

一、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 262

二、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 265

三、“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 269

四、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 273

五、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 279

六、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 28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及其特质 287

一、道德至上 287

二、整体直观 290

三、类比外推 29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 29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 299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303

从民族性看中国传统文化 309

一、文化民族性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309

二、坚持自主精神,光大民族情怀 311

国学与时代精神 313

一、国学的内涵、内容和范围 313

二、国学论争的实质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324

三、国学与时代精神的双向互动 337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341

一、什么是精神家园? 342

二、国学文化中关于精神安顿的思想 345

三、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359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364

一、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功能 364

二、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370

三、中国文化精神研究的多元见解 371

四、人文精神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关系 374

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 376

一、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两重性 376

二、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进路 378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 384

一、现实呼唤失落的文明 384

二、仁义礼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86

三、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当代意义 394

思想家与文化传统 397

一、思想家、文化传统的内涵 397

二、思想家促成的主要文化传统 399

三、思想家铸造文化传统的主要途径 406

四、思想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410

五、吸收历史资源,重建文化传统 411

儒道对立互补的根源及其表现 413

一、阳刚与阴柔 413

二、进取与退守 414

三、庙堂与山林 416

四、群体与个体 417

五、恒常与变动 419

六、肯定与否定 420

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 422

一、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422

二、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 424

三、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 426

四、重和去同的伦理观念 428

儒学中庸之道与两岸社会和谐 433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发展 433

二、中庸之道的主要理念与两岸社会和谐 438

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441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441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446

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