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地交响,孟子绝唱 1
导言 孟子其人,《孟子》其书 1
卷一、卷二 梁惠王章句——劝导君王,高歌仁义 3
1.1 初见梁惠王——布“仁义”之道 3
1.2 开导梁惠王——“与民同乐” 4
1.3 向梁惠王阐述“仁政”措施——“安民”“养民” 5
1.4 对梁惠王讲——“为民父母”在“保民” 7
1.5 请梁惠王相信——“仁者无敌” 7
1.6 仁者,不嗜杀人 8
1.7 引导齐宣王——“发政施仁,孰能御之?” 9
2.1 从“与民同乐”隐喻“仁政” 13
2.2 从“与民同之”隐喻“仁政” 15
2.3 君王之勇,以民为安 16
2.4 王者之道:忧乐以天下 17
2.5 仁政之途,与民同之 19
2.6 国君的责任和担当:四境之内治 22
2.7 听取民意,任人唯贤 23
2.8 残仁害义,罪有应得 24
2.9 治国理政,尊贤任能 25
2.10 -2.11 民悦则可取,暴政则乱天下 27
2.12 出尔反尔:爱人者,人恒爱之 29
2.13 -2.15 保国为保民,保民方保国 31
2.16 鲁平公不见孟子——不怨天,不尤人 33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从“劝君、论政”到“养气、修身” 36
3.1 “仁政”的梦幻之旅 36
3.2 由“梦幻仁政”喷发出“浩然之气” 38
3.3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51
3.4 国之盛衰在“仁”与“不仁” 51
3.5 环境美好,惠及众生,便无敌于天下 52
3.6 养“仁义礼智”之端,修炼完善自我 53
3.7 仁与职业选择 54
3.8 仁之道:乐取于人,与人为善 55
3.9 不“同流合污”与“同流”不“合污” 56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游齐轶事,去留之痛 59
4.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9
4.2 孟子的“不卑”而“亢” 59
4.3 是“非此即彼”,还是彼此“皆是” 63
4.4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64
4.5 “绰绰有余”的背后 65
4.6 “好为人师”的孟子,为何沉默缄口 67
4.7 孝在尽心 68
4.8 -4.9 文过饰非与过则改之 68
4.10 “垄断”的起源 71
4.11 -4.14 失落后的自信 72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劳心、劳力,各尽其责、互通有无 76
5.1 向滕文公灌输仁政思想: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76
5.2 指导滕文公办丧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77
5.3 指导滕文公治国之策:民生,治国之本 79
5.4 孟子论社会分工、交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82
5.5 “儒”“墨”对话 86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天地正道、人间沧桑 90
6.1 做人,遵从内心“正道” 90
6.2 天地正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 91
6.3 君子入仕:不由其道不为也 93
6.4 取之有道,则坦然受之 95
6.5 行王政,四海举首而望 99
6.6 近朱者赤:环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100
6.7 君子坦荡荡 102
6.8 知错,何时改 103
6.9 正本清源,梳理道统 104
6.10 何为“廉士” 107
卷七 离娄章句上——居仁由义,人间大道 111
7.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仁政,为政之规矩 111
7.2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13
7.3 人的行为悖论:“恶醉而强酒” 113
7.4 -7.5 君子求诸己:行“仁政”的基础在修身 114
7.6 “仁义”的典范:巨室 115
7.7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115
7.8 沧浪之水,“自取之也” 116
7.9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116
7.10 “自暴自弃”者,即逃离“仁义”之家的心灵“流浪汉” 117
7.11 -7.14 行“仁政”的途径:尊亲、孝悌,明善、诚意 118
7.1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122
7.16 为君之道,敬人律己 123
7.17 “英雄”救不救“美人” 124
7.18 “易子而教”是正论,还是悖论 126
7.19 事亲守身,人之大本 128
7.20 榜样之力,到底有多大 129
7.21 特别的“毁誉” 130
7.22 无语境、无背景的话,怎么理解 131
7.23 孟子自省:莫好为人师 131
7.24 尊师,应在第一时间 132
7.25 君子不为“稻粱谋” 133
7.2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34
7.27 手舞足蹈:“仁”“义”乃快乐之源 135
7.28 超然物外,视天下为草芥 135
卷八 离娄章句下——以仁义存心,修身敬人 137
8.1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137
8.2 为政之道不在小节,而在“平其政” 138
8.3 为君之道:尊重臣下,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则善反己 139
8.4 君主无道,则士大夫说“不” 141
8.5 上行下效 141
8.6 大人“遵礼守义” 141
8.7 好为人师与主动施教 142
8.8 为与不为 142
8.9 君子慎于言 143
8.10 做事之度 143
8.11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144
8.12 修养之道:赤子之心 144
8.13 质疑“厚葬” 145
8.14 为学之道:修养之根在“自得”,修养之境在“逢源” 145
8.15 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146
8.16 对“服从”思维的思考 147
8.17 “假大空套”,其害无穷 147
8.18 智者乐水:孟子对孔子“水哲学”的解读 148
8.19 人兽之别:仁义 149
8.20 圣贤之道: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为的是天下民生 149
8.21 从“诗”到“史”,以史为鉴,惩恶扬善 150
8.22 传承孔子之道,义不容辞 151
8.23 选择之难 151
8.24 逄蒙杀羿,羿也有过 152
8.25 内外兼修,身心共美 154
8.26 孰为大智,顺乎自然 154
8.27 孟子和王驩的隔阂 155
8.28 “终身之忧”与“一朝之患” 156
8.29 圣人之德,心怀天下 158
8.30 清官难断家务事 160
8.31 同情异处,皆出于道 161
8.32 君子异于人乎 162
8.33 无耻钻营,自古有之 162
卷九 万章章句上——先贤之德,万古流芳;民族楷模,亟待弘扬 164
9.1 大孝无疆 164
9.2 孝悌有道,以德报怨 166
9.3 宽容待弟 167
9.4 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168
9.5 -9.6 君子道,民为本;民之道,仁义为本 170
9.7 从避世自乐者,到出世担当者——伟大的伊尹 173
9.8 道不同,不相为谋 175
9.9 智者,知其进退者也 177
卷十 万章章句下——士人,如何安身立命、立身处世 180
10.1 推四贤以为榜样 180
10.2 周朝爵位、俸禄的等级规定 184
10.3 交友之道:敬 185
10.4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万章的“无情”追问 186
10.5 做“官”的最高境界 190
10.6 由“士之生存之道”到“国君之尊贤” 191
10.7 士之人格:非其招不往也 194
10.8 以“文”会友、“读书”交友,友遍天下、友越古今 196
10.9 劝谏,卿大夫之职 198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千古探寻:“心性”的源头 202
11.1 -11.4 告、孟的“人性”之辩 202
11.5 再论“义之内外” 210
11.6 从“性”到“心” 211
11.7 人“心”的同与异 213
11.8 为善在“存心” 215
11.9 心“专”方可善 217
11.10 走向“精神的高地” 218
11.11 寻找失去的灵魂 220
11.12 -11.13 知“类”而“推”,求其“心”也 221
11.14 -11.15 “心”之官则“思”:“小”人如何养“大” 223
11.16 -11.19 “天爵”:“人性善”开出“仁义之花” 226
11.20 “志于彀”则“规矩”立 228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多方应答,寓“仁”于事 230
12.1 轻重比较的背后 230
12.2 人,皆可为尧、舜? 232
12.3 孝的本质 233
12.4 心怀仁义 236
12.5 比礼物重要的是“心意” 237
12.6 再遇淳于髡 238
12.7 再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41
12.8 -12.9 保民反战,终身坚守 242
12.10 -12.11 对话白圭,最佳思维 244
12.12 -12.13 君子诚信为本 246
12.14 再论“为仕之道” 247
12.15 人生感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8
12.16 “不教”之“教” 250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修“内”行“外”,唤醒“良知” 251
13.1 -13.2 修养心性 251
13.3 -13.5 存心养性的路径——求、行 253
13.6 -13.7 知耻之勇 256
13.8 王者的“本心”:好善而忘势 257
13.9 -13.11 外在的“穷”“达”自己不能左右,内心的“善”则可坚守 257
13.12 -13.14 从治国教民看人性之本 260
13.15 -13.19 “本心”在我,其为“良能”“良知” 262
13.20 -13.21 君子之乐 266
13.22 仁政之本:老者安之 268
13.23 衣食足而知荣辱 269
13.24 -13.25 孟子的“学习哲学” 269
13.26 “执中”的“中”在哪里 272
13.27 饥渴之害 273
13.28 本立而道生 273
13.29 坚持就是胜利 274
13.30 -13.39 德行不同,其本一也 274
13.40 -13.44 孟子的教育哲学: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282
13.45 惜爱、仁爱和亲爱 286
13.46 当务之急 286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照应开篇,重申“仁义” 288
14.1 -14.16 “心居仁”,以立国安身 288
14.17 -14.18 “圣之时者”的坚守 298
14.19 身正不怕影子歪 298
14.20 教育须有敬畏之心 299
14.21 茅塞之心 299
14.22 引而不发 300
14.23 再作冯妇 301
14.24 “性”和“命”的博弈 302
14.25 发出“天性”的光 303
14.26 儒者的自信 304
14.27 爱民的举措:薄赋轻徭 305
14.28 玩物丧志 305
14.29 聪明反被聪明误 306
14.30 为教花絮:来者不拒 307
14.31 “仁义”之道的路径:达、充 308
14.32 深入浅出,言近旨远 309
14.33 “天性”“道德”与“仁义” 311
14.34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12
14.35 寡欲清心 314
14.36 孝子曾参 314
14.37 尧、舜之道,天下“中道” 315
14.38 旗手的责任 318
后记 经典向我走来 321
主要参考书目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