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实施 10
第一节 秦朝尊法黜儒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实施 11
一、“书同文”以行小篆和秦隶 11
二、“行同伦”以期“远迩同度” 14
三、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18
第二节 汉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实施 21
一、从亲儒到黄老之治的抉择 21
二、从崇黄老过渡到独尊儒术 28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实施 40
一、三国的崇儒尚法 40
二、两晋及十六国的崇儒兴学及兼容佛道 47
三、南北朝的崇儒重教及兼用佛道 60
第二章 中央官学教育活动 95
第一节 秦朝中央官学教育活动 96
一、设吏师及博士,实施“以法为教” 96
二、学室内的“史子”教育 98
三、儒生的议政与参政 99
第二节 汉朝中央官学教育活动 103
一、官学的办理情形 104
二、官学的日常管理 112
三、官学的常规教学 127
四、官学生的学习生活 133
五、官学师生的日常生活 144
六、官学生的参政活动 15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央官学教育活动 163
一、各朝官学的办理情况 164
二、太常及祭酒对官学的管理 177
三、博士的选拔与任用 181
四、官学生的课试与管理 184
五、官学的日常教学 189
第三章 地方官学教育活动 198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办理 199
一、两汉地方官学的办理 199
二、魏晋地方官学的办理 208
三、南北朝地方官学的办理 213
第二节 地方官学教师的选用及教学活动 220
一、教职的设置情况 220
二、教师的入职待遇 224
三、教师的教学生活 229
第三节 地方官学生的入学及学习生活 237
一、官学生的入学资格 237
二、官学生的学习生活 239
第四章 私学教育活动 244
第一节 私学管理活动 245
一、办理层次从蒙学、诵经到专经 245
二、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灵活 249
三、教育内容以经学为主 253
四、复杂多元的教师构成 261
五、私学经费的筹集渠道 275
第二节 私学教师的教学活动 278
一、主以讲解经书 278
二、高足弟子代师授业 281
三、课堂上问难论辩 282
四、在生活实践中历练 285
五、用品行感化诸弟子 286
六、教之余著书立说 290
第三节 私学弟子的学习活动 294
一、自由择师受业 295
二、在授徒中求学 298
三、在游学中求教 298
四、打基础的诵抄训练 303
五、研习中的思维训练 304
六、博学之余通经史 305
七、闲暇时的自主学习 306
八、务杂工以助学业 310
第四节 私学中的师生关系 312
一、仕途上相互依附 312
二、学业上亦师亦友 315
三、情感上如同父子 316
四、生活上互相帮扶 318
第五章 人才选拔活动 321
第一节 两汉的人才选拔活动 322
一、以才高征辟不拘一格 322
二、因时政特诏贤良方正 327
三、重德行察举各级吏员 336
第二节 魏晋的人才选拔活动 352
一、行征辟唯才是举 352
二、承汉制察举贤良 360
三、维士族九品官人 367
第三节 南北朝的人才选拔活动 371
一、袭前制察举贤良 371
二、兼九品中正人物 379
第六章 家庭(族)教育活动 382
第一节 皇子教育活动 383
一、设侍讲专门授教 384
二、日常生活中的相机而教 388
三、政事中的治国安邦之教 392
四、学业上的劝勉之教 399
第二节 文化世家的教育活动 402
一、蜀郡张霸家族的教育 402
二、会稽孔氏家族的教育 405
三、陈郡谢氏家族的教育 417
第三节 女子家庭教育活动 434
一、恪守贞节教育 434
二、亲老行孝教育 438
三、文史素养教育 439
四、顺柔端庄教育 441
五、匡夫勤政教育 444
第七章 社会教育活动 448
第一节 秦朝的社会教育活动 449
一、“以吏为师”的普法教育 449
二、以“农工”为本的生产教育 453
三、追求“端平法度”的民风教育 455
第二节 汉朝的社会教育活动 457
一、凸显人伦的孝亲尊老教育 457
二、重农贵粟的劝农桑教育 470
三、旨在“基定”的民风教育 475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教育活动 481
一、以伦理为核心的崇儒教育 481
二、以农为本的劝农桑教育 492
三、“远迩同风”的民俗教育 499
第四节 汉魏至南北朝的佛道教育活动 503
一、弘扬佛法的佛教教育 504
二、求道成仙的道教教育 517
第八章 少数民族的教育活动 527
第一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教育活动 528
一、统治者自身的汉化教育 528
二、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 535
三、少数民族的风俗教化 539
第二节 南方少数民族的教育活动 548
一、文翁对蜀郡少数民族的教育 549
二、司马相如对西南夷的教育 551
三、冼夫人对蛮、俚等族的教育 554
结语 558
参考文献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