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本书研究的意义 1
(一)理论意义 3
(二)现实意义 5
二、文献综述 5
(一)法理派代表人物沈家本研究基本概况 5
(二)法理派代表人物沈家本人权思想研究 8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一)研究方法 15
(二)基本思路 17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9
四、本书的核心概念 21
(一)人权、人权理论与人权问题 21
(二)人权思想 23
(三)人道主义 26
(四)刑罚人道主义 27
第一章 法理派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社会历史条件及形成、发展过程 29
一、法理派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29
(一)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人道观念 30
(二)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想 38
(三)戊戌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民权思想 42
二、法理派人权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 50
(一)时代背景:救亡图存与变法求强的时代主题 51
(二)现实基础:近代以来国民人权意识的逐步增强 54
(三)政治条件:清末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及其政治改革 57
三、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60
(一)萌芽时期 60
(二)形成时期 62
(三)发展时期 63
第二章 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66
一、平等思想 67
(一)男女平等 67
(二)民族(种族)平等 69
(三)国家平等 76
二、自由思想 78
(一)人身自由 80
(二)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 86
三、刑罚人道思想 90
(一)删除酷刑、改重为轻 91
(二)对罪犯的人道保护 102
第三章 法理派人权思想的理论基础 115
一、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政治观 116
(一)法理派“仁政”思想的理论来源及主要内涵 116
(二)法理派“仁政”思想是其“仁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120
(三)法理派“仁政”思想在修律中的实践及体现 123
二、融会贯通中西法理精神的“情理”观 125
(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情理法对法理派“情理”观的影响 126
(二)法理派所理解的“情理”内涵 128
(三)“情理”是法理派融会贯通中西法理精神的法宝 130
(四)法理派“情理”观在修律中的实践及体现 132
三、以“尊重人格之主义”为核心的法律观 135
(一)人格的基本涵义及法理派对“人格”的理解 136
(二)“人格”是法理派贯通“仁”与刑罚人道主义的桥梁 143
(三)法理派“尊重人格之主义”在修律中的实践及体现 146
第四章 法理派人权思想在清末修律过程中的体现 150
一、制定新法律以实现其人权思想在立法中的实践 151
(一)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51
(二)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56
(三)对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的体现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60
二、进行司法改革以实现其人权思想在司法制度中的实践 163
(一)有关司法独立的改革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65
(二)有关无罪推定的改革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74
(三)有关法律平等的改革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78
(四)有关程序正当的改革及其对人权的保护 182
第五章 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91
一、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历史地位 191
(一)法理派人权思想的进步性 191
(二)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局限性 198
二、法理派人权思想对近代国民人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影响 204
(一)促进了近代国民人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204
(二)促进了近代国民法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209
第六章 法理派人权思想的当代价值 216
一、法理派人权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权事业与法制建设的借鉴价值 217
(一)对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与进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17
(二)对当代中国人权保护法制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20
(三)对当代中国人权司法保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223
二、法理派人权思想对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借鉴价值 229
(一)对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迪意义 229
(二)对当代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历史经验 232
结论 236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