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通史 23 清 1840-1911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振江主编;徐永志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240
  • 页数:1009 页
图书介绍:

国家控制编 445

第一章 专制体制的衰落和瓦解 445

一、19世纪中叶后中央机构的演变 445

(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 445

(二)总税务司署的设立 446

(三)戊戌维新的改制变局 447

(四)新政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 448

(五)为“立议院基础”而创设的资政院 450

(六)昙花一现的“皇族内阁” 452

(七)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与专制政体的终结 453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 454

(一)省、道、府、州、县管理机构的沿续与调整 454

(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 455

(三)各省谘议局的建立 456

(四)地方自治的推行 458

三、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 460

(一)从理藩院到理藩部 460

(二)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 462

(三)东北军政制度的重大变化 464

(四)新疆行省体制的确立及其郡县管理机构的变化 466

(五)西藏行政管理改革 468

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471

(一)里甲与保甲制的发展 471

(二)团练系统的形成 473

(三)乡绅与地方秩序的维持 474

五、两级社会结构的分离趋势及其对国家统治的影响 476

第二章 军事制度 479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演变 479

(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479

(二)京师和盛京的军事领导机构 480

(三)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481

二、军队组织编制的演变 481

(一)湘军、淮军的编练 482

(二)对八旗、绿营编制的局部调整 483

(三)练军与防军的编制 484

(四)新式陆军的编练 484

(五)新型海军的创建 487

(六)巡警部的创设 488

(七)太平军的领导体制与编制 489

三、武器装备的改善与后勤制度的改革 490

(一)陆军武器装备的改善 491

(二)新型海军的武器装备 494

(三)后勤保障制度的改革 495

(四)太平军的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 496

四、边海防炮台式要塞体系的建设 497

(一)炮台式要塞的建设思想 498

(二)边海防炮台式要塞建设 498

五、士官的选拔与军事教育的改革 502

(一)士官选拔的演变与改革 502

(二)军事教育的演变与改革 502

六、军事训练的演变与改革 505

(一)陆军训练方式的演变与改革 505

(二)海军训练的开端与发展 507

七、军事书籍的翻译与编著 507

(一)对西方军事书籍的翻译 508

(二)军事书籍的编著 509

八、军队的功能表现 511

(一)镇压人民起义 511

(二)抵御外侮 512

第三章 监察机构和法律制度 514

一、监察机构的延续与调整 514

(一)监察机构的末路 514

(二)监察机构改革的失败 515

二、法律制度的革新 516

(一)《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 516

(二)《大清民律草案》 518

(三)《刑事诉讼法草案》与《民事诉讼法草案》 519

(四)刑民及诉讼等法律修订的地位 521

(五)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规 522

三、法律制度的变化 524

(一)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 524

(二)新的司法体制的建立 525

第四章 教育与文官选任 526

一、旧式教育的危机与初步变革 526

(一)旧式教育的维持与困境 526

(二)洋务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531

(三)书院的变通与趋新 535

(四)教会学校的冲击 536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考试和选官制度 538

(一)教育 538

(二)考试与选官 541

三、新学制的建立与科举制度的终结 543

(一)维新教育的兴起及其影响 543

(二)新学制的建立 548

(三)科举制度的逐步改革和废弃 551

(四)清末学校的发展和局限 554

四、留学教育 558

五、文官选任与考核制度 562

(一)科甲正途和荐擢选任 562

(二)捐纳的滥行及其他异途 566

(三)废科举后的入仕之途和清末“新选举” 568

(四)考核、奖惩与致仕制度 570

第五章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 572

一、“崇儒重道、昌明正学”的文化方针 572

(一)宋学与汉学并为官学格局的沿袭与调适 572

(二)正面宣传教育的措施 574

二、辟“邪”伐异 578

(一)针对太平天国起义造成的文化“奇变”和“左道”、“邪教” 578

(二)针对维新和革命的“异端”思想、文化 581

三、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官政化”及传统官学的没落 583

(一)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官政化” 583

(二)传统官学的没落 586

第六章 礼乐教化 588

一、宫廷传统礼乐制度的维持与变化 588

(一)礼乐机构和礼乐制度 588

(二)礼事行施举要 590

二、地方礼法教化的组织实施 595

(一)地方官员的礼法 595

(二)褒扬“忠良”和旌表“节孝” 597

(三)讲约施教和乡饮酒礼 599

(四)利用家族组织施教与维护家族礼法 601

三、传统道德的危机 605

精神文化编 611

第一章 学术思想与流派 611

一、从经世到启蒙 611

(一)经世思潮的勃兴 611

(二)“中体西用”思想范式 615

(三)进化论的引入与西学的传播 619

二、异军突起的今文经学 623

(一)汉宋争讼与调和 623

(二)今文经学的复兴 626

(三)今文经学的递嬗 627

(四)今文经学的变异 631

(五)今文经学的改造与集成 633

三、汉学的演化 643

(一)汉学的后劲——孙诒让 643

(二)汉学的殿军——章太炎 645

(三)国粹学派 653

四、历史学的繁荣与趋新 657

(一)骤然兴起的“当代史”研究热潮 657

(二)舆地学的拓进 659

(三)蒙元史研究的重大成就 665

(四)明史研究的新局面 668

(五)私家编纂的清代历史资料 670

(六)正统史学的流风余韵 672

(七)外国史学的引进 674

(八)“新史学”体系的初创 679

(九)从金石学向古器物学的转化 683

第二章 科学 691

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691

二、发展科学技术的途径与方式 693

三、一些自然科学的初步成就 694

(一)数学成就 694

(二)物理学成就 696

(三)化学成就 697

(四)天文学成就 698

(五)地学成就 699

(六)生物学成就 701

四、医药学 703

(一)中医中药学的继承发展 703

(二)西医西药学的传入与发展 704

(三)中西医的结合 706

五、农学 707

(一)创办农学会与农学报 707

(二)新农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708

(三)新农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709

第三章 文学艺术 712

一、桐城派的复兴和“文界革命”的兴起 712

二、诗歌的衰落与“诗界革命” 714

三、小说的繁荣与意蕴 716

四、西方艺术的传入与传统戏剧的改良 719

(一)西洋音乐与美术的传入 719

(二)戏曲改良增新与电影艺术的传入 721

五、传统绘画的新境界 722

(一)绘画与著名画家 722

(二)民间绘画与太平天国绘画 725

六、书法、书学与篆刻的辉煌 727

(一)书法 727

(二)书学 728

(三)篆刻艺术 728

第四章 语言文字研究的进步趋向 730

一、章太炎和他的语言文字学研究 730

二、切音字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732

(一)切音字运动 732

(二)白话文运动 735

三、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736

第五章 时代精神与社会观念、社会思潮 737

一、爱国与求强求富、抵御外侮 737

(一)爱国精神 737

(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 741

(三)中体西用 746

二、社会思潮 749

(一)自强思潮 750

(二)维新思潮 753

(三)新民思潮 756

(四)天演思潮 759

(五)民主革命思潮 763

(六)无政府主义思潮 765

(七)社会主义思潮 769

第六章 文化传播与碰撞的高峰期 776

一、西学东渐及其影响 776

二、海派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781

三、湖湘文化的转型与繁盛 786

四、巴蜀文化的发展 789

五、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 791

第七章 宗教信仰的嬗变 794

一、佛教的初步复兴 794

(一)居士佛教的崛起 794

(二)世俗佛学的兴盛 795

(三)出家寺僧的兴学保产活动 797

(四)佛教诸宗派的延续 798

二、道教的衰替与延续 800

(一)道教教团的凋蔽 800

(二)道教宗教生活的社会化 801

三、伊斯兰教的曲折发展 802

(一)穆斯林学者汉文译著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802

(二)伊斯兰教新教派的出现 803

(三)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兴起 804

四、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805

(一)西方宗教在华传播概况 805

(二)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社会 808

五、民间宗教的流延 817

(一)民间宗教的新发展及其时代特色 817

(二)主要教门的流变 821

第八章 民间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830

一、民间哲学 830

(一)理性传统与民众宗教意识淡漠 830

(二)重现世的人生观 835

(三)务求实用的宗教心理 840

(四)多神崇拜 848

二、民间史观 851

三、民间武术文化 859

社会生活编 869

第一章 衣食住行 869

一、服饰 869

(一)一般官民服饰及其变化 869

(二)太平天国服饰 871

(三)新式机织衣料的增多与西服的出现 874

(四)女子服饰的变迁 876

(五)剪辫风潮 878

二、饮食 881

(一)穷奢极侈的宫廷饮宴 881

(二)民间日常饮食与节令食品 884

(三)西餐与西洋食品 886

三、居住 889

(一)传统官民建筑的式样、结构与风格 889

(二)西式建筑的出现 891

四、交通 894

(一)新式交通建设的缘起与发展 894

(二)交通工具的嬗变 896

(三)交通近代化与社会变迁 899

第二章 人生教养与丧葬礼俗 902

一、慈幼养老 902

(一)求子与诞生礼仪 902

(二)男女成年礼和寿庆 904

(三)敬老养老风尚 906

二、社会保障事业 908

(一)官民医疗 908

(二)常平仓、义仓、善堂 909

(三)散赈 911

三、丧葬制度与祭祀 914

(一)官方丧礼 914

(二)民间丧礼及其演变 918

第三章 婚姻礼俗 923

一、婚嫁礼俗的演化 923

(一)传统婚姻礼俗 923

(二)新式婚姻礼俗 925

(三)离婚与再嫁的增多 927

二、婚姻的民俗形式 928

三、恣肆的欲情 930

(一)狎妓冶游的公开化与普遍化 930

(二)色情业 931

第四章 岁时娱乐 933

一、岁时节日 933

(一)宫廷节令及其庆祝活动 933

(二)民间节日习俗及其变异 936

二、文体娱乐 940

(一)宫廷游乐及其社会影响 940

(二)丰富多采的民间娱乐活动 942

(三)新式娱乐活动的兴起 945

第五章 行业活动与习俗 949

一、会馆、公所的新变化 949

(一)会馆、公所的性质 949

(二)会馆、公所的新变化 951

二、新式商人社团的出现 953

(一)商会的建立 954

(二)农会的设立 955

(三)其他新式商人社团 956

三、南北名店与经营特色 957

四、商贸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960

第六章 社会风尚的演变 964

一、西来之俗及其影响 964

(一)西俗传播 964

(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966

(三)社会风气的变化 968

二、时代变革与移风易俗 971

(一)太平天国的礼俗改革 971

(二)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 974

(三)辛亥革命前夕的“天下移风” 977

三、邪风陋习的兴废 979

(一)烟毒与禁烟运动 979

(二)赌博与禁赌 982

(三)娼妓的畸形膨胀 984

(四)缠足与反缠足 986

(五)溺女的盛行 989

(六)械斗及其治理 991

附录 99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 995

附录二 清朝(1840—1911)历史纪元表 1005

附言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