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显元著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12039720
  • 页数:6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阐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基础的概念逻辑。概念逻辑既不等同于形式逻辑又包括形式逻辑,是由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在概念逻辑理论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本书认为,“中国问题命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公式。本书提出和论证了理论蕴涵价值的原理,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理论蕴涵中国道路的逻辑必然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成为“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证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这个价值体系的核心。

绪言 1

导论 “是”的逻辑和“应当”的逻辑 22

第1章 理论思维的形式与内容 22

1思维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2

2语言形式表达思维的形式和内容 25

3语词符号的内容与形式 26

4逻辑符号的内容和形式 28

第2章 逻辑的真与事实的真 31

5逻辑的真 31

6塔尔斯基关于逻辑真的定义 33

7事实的真 34

8二元真理观 36

9形式逻辑只管逻辑的真 38

10事实真理的语义学定义 39

11事实的真包含逻辑的真 41

第3章 从求“是”到求“应当” 45

12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45

13“是”的根据和“应当”的理由 47

14真假与对错 49

15从“是”到“应当”没有形式逻辑的通道 52

16技艺性的“应当”与道德性的“应当” 54

17价值关系中的价值推论 56

18价值创造中的价值推论 58

19意志在从“是”到“应当”推论中的作用 60

第4章 逻辑的概念化 65

20走向意义的研究 66

21从谓词的“是”到同一性的“是” 68

22思维从“拆零”到“组装” 71

23“有”的概念的逻辑和“概念”的概念的逻辑 73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础 75

卷1 概念逻辑 83

第1篇 概念逻辑的形成 83

第1章 西方概念逻辑思想的发微 85

25“始基”概念的出场 86

26存在与非存在的争论 89

27理性超越经验的努力 92

28“存在与思维同一性”的提出 95

29思维成为独立研究的对象 98

30任何正题都有反题 101

31概念推论“三段式”的历史复归 104

第2章 奥古斯丁对“三位一体”的思辨论证 110

32概念的两重性 111

33“三一体”概念框架 113

34上帝的“三位一体”证明 115

35现在:永恒与瞬间 118

36过去—现在—将来 120

37人类历史的逻辑 122

第3章 斯宾诺莎对概念关系的运用 126

38“实体”与“神”是同一概念的根据 127

39实体、属性与样态之间的概念关系 129

40自因、因果关系与充足理由原则 131

41“限定就是否定”命题对黑格尔的启示 133

42应用几何学方法的前提 135

第4章 康德开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合流 140

43康德哲学中的逻辑概念化趋势 141

44寻求建立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 145

45创造建构形而上学的建筑术 147

46揭示辩证法是人类理性的本性 150

47推进认识与逻辑的统一 153

48先验概念与先验理念的逻辑功能 157

49“三一体”的概念框架 161

50先验逻辑中的“三者统一”问题 164

第2篇 概念逻辑的创立 174

第1章 概念逻辑的对象、性质和规律 176

51概念逻辑的对象 176

52概念的两重性 178

53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 181

54逻辑的主要内容 184

55概念逻辑的基本规律 186

第2章 概念逻辑的基本公式 191

56“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 191

57黑格尔的三段式 194

58马克思对概念推论三段式的阐述 196

59思想史中“三段式”的圆圈运动 200

60政治和日常生活思维中的三段式表述 202

61不亚于唯物史观的成果 205

62黑格尔的逻辑遗产 207

第3章 概念逻辑的建构规则 213

63建构性是概念推论的基本特征 213

64三段式中概念内涵的意义相干性 216

65三段式的总体建构规则 219

66三段式建构的内涵关系规则 223

第4章 概念推论的方法 228

67概念推理程序设定方法 228

68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来源 232

69概念内涵环节的分化 235

70概念内涵环节的结合 237

71以外延关系实现概念内涵的分化和结合 240

卷2 客观逻辑 249

导言 客观逻辑的三种形态 249

72理论逻辑 250

73实践逻辑 252

74历史逻辑 254

第1篇 理论逻辑 259

第1章 理论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基本形态 261

75逻辑与规律的语义识别 261

76理论逻辑的内容与形式 264

77客观逻辑和客观规律是两条渐近线 266

78理论的研究逻辑和叙述逻辑 267

第2章 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272

79《巴黎手稿》中的逻辑 272

80《资本论》的逻辑 276

81“三者同一”的逻辑学 279

82理论研究的任务是三段式的建构而不是套用 281

第3章 理论探索逻辑 288

83观察的逻辑 288

84问题的逻辑 291

85发现的逻辑 294

86检验的逻辑 297

第4章 创新与逻辑 303

87“创新”是一个普遍性概念 303

88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 304

89创新是“要素的新组合” 306

90探索过程中新思想的涌现 309

91理论逻辑在创新中的作用 311

92观念渗透理论 314

第2篇 实践逻辑 319

第1章 日常行为的逻辑化 321

93逻辑学的多种类型 321

94逻辑的共有内涵 323

95日常行为规范的模式和价值 325

96规范的内化和行为的逻辑 328

97逻辑的行为 330

第2章 实践与实践逻辑 333

98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实践 333

99实践逻辑何以可能 335

100行动的实践逻辑与话语的实践逻辑 336

第3章 三个实践逻辑的思想成果 340

101黑格尔的“善的推论” 340

102波普尔的行为进化图式 344

103布迪厄的社会学实践逻辑模式 347

第4章 实践逻辑的基本公式 352

104宏观实践逻辑和微观实践逻辑 352

105实践逻辑的三个公式 354

106黑格尔实践逻辑思路演绎 357

107“目的—手段—结果”公式的推论 359

第5章 实践逻辑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363

108实践成功的逻辑 363

109实践失败的逻辑 365

110逻辑的行为与行为的逻辑 368

第6章 实践的检验逻辑 372

111检验什么?用什么来检验? 372

112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 374

113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 376

114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79

第3篇 历史逻辑 384

第1章 历史时间和历史时期 385

115对象史和叙述史 385

116历史时间 387

117历史时期 390

118历史时期的内涵 393

119“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相关性 395

第2章 历史逻辑的三种模式 401

120历史逻辑的基本公式 401

121“解释的”、“实践的”和“理论的”历史逻辑模式 404

122“解释的”历史逻辑 407

123“实践的”历史逻辑 410

124“理论的”历史逻辑 413

第3章 历史逻辑与历史必然性 419

125偶然—必然—逻辑 419

126事件逻辑 422

127社会结构转型 426

128传统穿越时间弥合历史裂隙 429

卷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 437

导言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 437

第1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438

12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构 438

130两个“必然性”的理论逻辑 440

131私有制、阶级、差别和不平等的消除 443

132无产阶级专政和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444

第2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450

133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 450

134经济落后国家的革命转变 453

135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454

136两个“决不会”的实践逻辑 456

137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459

第3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464

138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464

139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466

140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与斗争形式的变化 468

141社会主义在一国的首先胜利 470

142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前进 472

第1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477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公式 479

14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公式 479

14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的逻辑公式 481

14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形式的逻辑公式 485

14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逻辑公式 487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492

147基本问题的研究公式 492

148基本问题的时代特征 495

149回答基本问题的大众立场 497

150解决基本问题的宏观思维 501

第3章 中国革命的理论逻辑 507

151中国革命理论逻辑的前提 507

152中国革命性质的逻辑推论 509

153新民主主义的理论逻辑 512

154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逻辑必然性 515

155革命向建设转化的逻辑困惑 519

156革命延续的逻辑错位 521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529

157“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涵的逻辑结构 529

158中国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 532

1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推论 534

16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任务的论证 537

161从严治党,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539

162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542

1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 545

164“三个规律”理论的逻辑 548

第2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555

第1章 中国理论蕴涵中国道路 556

165实践逻辑的建构 556

166理论蕴涵价值 560

167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 563

168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 565

169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价值实现 569

170社会主义蕴涵革命和建设道路 571

第2章 中国道路 577

171中国道路的逻辑结构 577

172中国革命的纲领、路线和道路 580

173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583

174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587

17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89

1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90

177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592

第3章 中国战略 598

178战略战术思想的逻辑基础 598

179战略防御和战术进攻 600

180战略步骤 603

181战略布局 606

1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609

18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611

18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法宝 613

第3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620

第1章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621

185历史时期划分的根据 621

18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 623

187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 624

188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 625

189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阶段新任务 629

190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632

第2章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逻辑 639

191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639

192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 642

193最初命名的毛泽东思想 644

194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 646

19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理论体系 649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654

19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654

1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657

198纠正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的逻辑错位 659

199历史性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 661

2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663

2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统一命名 666

2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历史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