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政治学系列 中国政治思想史 古代部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星久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9131383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和考察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的发生与演变过程、演变规律的学科门类,本书主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围绕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理论化思考;其基本内涵是:古代中国人观察政治问题的方法论与知识论、人性论预设(如偏于人性善还是性恶)、关于政治理想、政治规范的思考、对政治现实的认识与判断,以及有关具体的“政治之道”或“治国之道”的思考。围绕上述主题和基本内涵,本书展开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的梳理、介绍,进而解释其发生的条件、原因,把握其演变的逻辑与规律,评价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导言 1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什么 1

(一)什么是“政治思想” 1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史”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 4

二、知识与智慧:学习政治思想史的目的与意义 5

三、“神入”与“超然”:研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方法 6

(一)“神入”——移情式理解 7

(二)外部审视与“概念化”处理 9

四、本书的内容与特色 12

第一讲 萌芽与发端——商朝与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14

一、新兴大国的治理问题与政治思想特点 15

二、天道与人道:政治的起源与目标 17

(一)商朝的天道观 17

(二)尚德爱民:西周天道观的变化 19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施政理念 22

(一)“明德慎罚”思想 22

(二)“贵贵”“亲亲”之道与“大一统”国家思想 24

(三)《洪范》中的政治观念 25

总结与讨论 28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0

第二讲 争鸣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上) 31

一、社会变革与思想动向 32

(一)秩序与文明问题 32

(二)社会条件 35

(三)一般思想动向与政治知识水平 36

二、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 44

(一)孔子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45

(二)“仁”为政治的最高目标与原则 50

(三)“克己复礼”:行仁的外在条件 54

(四)“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过程观 60

(五)“以道事君”式的“公忠”伦理 63

三、儒家的政治思想——孟子 64

(一)孟子的生平简介 64

(二)性善论:仁政的哲学基础 66

(三)仁政与王道 69

(四)君臣、“道”“势”之间 74

四、儒家的政治思想——荀子 75

(一)荀子思想的特点 75

(二)荀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方法 77

(三)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学说 81

总结与讨论 87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89

第三讲 争鸣与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下) 90

一、墨子的政治思想 90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基本理论 91

(二)尚同与敬天:兼爱的条件与保证 94

二、道家的政治思想 97

(一)道家的特点与代表人物 97

(二)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 99

(三)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104

三、法家的政治思想 108

(一)法家的特点与代表人物 108

(二)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109

(三)法家思想中的“人”与“政治” 111

(四)绝对君主专制思想 116

(五)“以法为本”的政治过程论 120

(六)耕战为本的基本国策 124

总结与讨论 125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29

第四讲 “独尊”儒家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131

一、从“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132

(一)秦帝国的覆灭与法家思想的流变 133

(二)汉初的“黄老之治” 135

(三)《吕氏春秋》《淮南子》与秦汉思想的过渡 136

(四)“独尊”儒家的过程与背景 144

二、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政治学说 149

(一)董仲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49

(二)人类社会与政治秩序的起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52

(三)法天行道、以仁为本的最高政治原则 156

(四)君主的职责与“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观 159

(五)“受命”说与“谴告”说 161

(六)董仲舒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63

三、董仲舒以后的汉代政治思想 165

(一)思想脉络与特点 165

(二)“天人感应”思想的演变与汉代政治斗争 166

(三)桓谭的政治思想 171

(四)王充的政治思想 173

(五)东汉后期政论家的思想 179

(六)东汉党锢之祸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 188

总结与讨论 190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94

第五讲 “名教”“自然”之争与儒家文化的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195

一、玄学的兴起与儒家思想的危机 196

(一)玄学产生的原因 196

(二)佛教的传入与流行 199

二、魏晋时期的主要政治思潮 202

(一)玄学温和派的“无为而治”思想 202

(二)阮籍、鲍敬言等激进反体制的“无君”论 206

(三)葛洪对君主制的辩护 212

(四)批评郡县制、维护分封制的主张 214

(五)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夷夏之辨” 219

三、儒家文化传统的延续 222

(一)恢复儒家“名教”的努力 222

(二)儒家的“体制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24

总结与讨论 225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31

第六讲 政治行动中的儒家——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思想 232

一、隋唐政治思想概观 233

(一)政治思想演变的脉络与特点 233

(二)儒学的复兴 238

二、王通与隋唐政治思想的转型 240

(一)回归“周孔之道”与“三代之法” 241

(二)“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的贵民思想 243

(三)“无为而治”的时代内涵 244

(四)突破“华”“夷”之别的新正统观 246

三、中唐以后的政治思想动向 247

(一)安史之乱后“尊王攘夷”意识的产生 247

(二)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 249

(三)柳宗元的国家起源观与郡县制度论 255

(四)唐末五代反体制思想的再度兴起 262

总结与讨论 267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69

第七讲 事功与义理之间——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270

一、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演变大势 271

(一)政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271

(二)思想演变大势 276

二、北宋的事功思想及其争论 279

(一)李觏的政治思想 279

(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284

(三)司马光等反变法派的政治思想 291

三、南宋理学家的政治思想——以朱熹为代表 296

(一)朱熹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297

(二)朱熹的政治思想 300

四、南宋事功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陈亮、叶适为代表 308

(一)陈亮的事功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309

(二)叶适的制度主义事功思想 315

五、金元之际政治思想的动向 322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学官学化 322

(二)理学的自我调适与元代的“用夏变夷”思想 325

总结与讨论 328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31

第八讲 反思与突破——明清时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332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情势与思想变化 333

(一)明清政治思想发生的背景与条件 333

(二)明清政治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与特点 336

二、明代方孝孺、王阳明、李贽的政治思想 342

(一)方孝孺的“君职”说与正统论 342

(二)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 348

(三)李贽的“异端”思想 355

三、反专制思想的新高潮:清代前期的政治思想 368

(一)黄宗羲 368

(二)顾炎武 378

(三)王夫之 383

总结与讨论 390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93

后记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