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病毒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
1.2 病毒学发展简史 11
1.3 病毒学的分类与相互关系 14
2病毒体的性质 20
2.1 描述病毒体性质的参数、量纲和术语 21
2.2 病毒体的化学组成 29
2.3 病毒体的形态结构 59
2.4 理化因子对病毒的作用 78
2.5 病毒的血清学性质 83
3病毒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86
3.1 病毒感染的症状 86
3.2 病毒的测定 98
3.3 病毒的纯化 111
3.4 病毒的鉴定 121
3.5 病毒学研究的基因分析和基因工程方法 135
4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41
4.1 概述 141
4.2 病毒的命名规则 144
4.3 病毒的分类原则 146
4.4 病毒的分类系统 147
5病毒的增殖性感染——复制 173
5.1 研究病毒复制的一般方法 174
5.2 病毒的复制周期 182
5.3 病毒的吸附、侵入和脱壳 184
5.4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200
5.5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232
6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248
6.1 流产感染的类型 249
6.2 缺损病毒 250
6.3 病毒的拯救 258
6.4 整合感染 259
7病毒的遗传变异 276
7.1 概述 276
7.2 病毒的突变 279
7.3 病毒的基因重组 294
7.4 病毒之间的非遗传相互作用 306
7.5 病毒基因图的构建方法 316
8病毒的干扰 321
8.1 噬菌体的干扰 322
8.2 动物病毒的干扰 323
8.3 植物病毒的干扰 334
9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 336
9.1 增殖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337
9.2 溶源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344
10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 348
10.1 概述 348
10.2 致细胞病变效应 350
10.3 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359
10.4 细胞转化 364
10.5 培养细胞的持续性感染 365
11机体的病毒感染 370
11.1 机体病毒感染的类型 371
11.2 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 372
11.3 脊椎动物的病毒感染 374
11.4 昆虫的病毒感染 393
11.5 植物的病毒感染 399
12病毒感染的控制与生物防治 404
12.1 病毒流行病学及有关的病毒特征 404
12.2 构成病毒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406
12.3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408
12.4 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425
13亚病毒 430
13.1 类病毒 431
13.2 卫星RNA 435
14病毒各论 443
14.1 DNA噬菌体 443
14.2 RNA噬菌体 450
14.3 双链DNA动物病毒 453
14.4 单链DNA动物病毒——细小病毒科 483
14.5 双链RNA动物病毒 489
14.6 正链RNA动物病毒 495
14.7 负链RNA动物病毒 511
14.8 逆转录病毒科 535
14.9 DNA植物病毒 547
14.10 RNA植物病毒 549
14.11 真菌病毒 556
15肿瘤病毒与癌基因 559
15.1 概述 559
15.2 DNA肿瘤病毒 561
15.3 RNA肿瘤病毒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