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内容和意义 2
1.1.1 问题缘起 2
1.1.2 范围界定 3
1.1.3 相关问题 4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述略 11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
1.3.1 研究方法 14
1.3.2 大致结构 17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可能存在的局限 18
1.4.1 本文的主要贡献 18
1.4.2 可能存在的局限 18
第2章 中国画“写生”之语义衍化及相关问题 21
2.1 语义衍化与历时性论述 22
2.2 内在规定与共时性阐释 30
2.2.1 生命意识与主体品格 30
2.2.2 类型化与写意性 35
2.3 互制与互动:取向、方法和语言 43
2.3.1 外师造化:对写生客体的考察 43
2.3.2 中得心源:对写生主体的考察 46
2.3.3 走向程式化:对写生本体语言的考察 49
2.3.4 心物并用:对主、客体关系的考察 53
2.4 对应与更新:写生的哲学意涵与心理学描述 57
2.4.1 从艺术本质角度诠释“写生” 57
2.4.2 从心理学角度诠释“写生” 59
第3章 中、西两参:对临摹与写生的意义考察 65
3.1 中、西比较视野中的临摹与写生 66
3.1.1 善学者还从规矩:临摹的意义 66
3.1.2 “图式—矫正”:对临摹与写生关系的理论探悉 70
3.2 写生临摹,宜兼收并蓄之:20世纪中国画语境中的临摹 80
3.2.1 20世纪关于山水画临摹的价值判断 80
3.2.2 此时期临摹方法略览 87
3.3 中、西艺术写生的通与异 90
第4章 20世纪20—40年代山水画的取向和写生 97
4.1 “科学主义”的引进——观念与方法的转化 98
4.1.1 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100
4.1.2 对“科学”写生方法的考辨 108
4.2 此时期山水画的语境与取向 117
4.3 水画写生的方法、类型与例析 119
4.3.1 古法写生与内发性演进之路 121
4.3.2 古法写生的个案分析 123
4.3.3 略参西法:中、西融合式写生 134
第5章 走向现实:新中国的时代语境与“新国画”写生 141
5.1 “新中国画”与“新山水画”的提出和实践 142
5.2 写生与艺术大众化、现实主义的契合 147
5.2.1 大众化的时代延展 147
5.2.2 现实主义:中国画写生的新动力 152
5.3 画家的思想改造与身份转换 158
5.4 社会意志与艺术意志的矛盾和统一 162
第6章 深入生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写生 169
6.1 此时期山水画写生的取向 170
6.2 有关写生方法和相关问题的论争 172
6.3 学院式推广与写生—创作模式形成 178
6.3.1 学院教学对写生的影响 178
6.3.2 写生—创作模式的形成 183
6.4 艺术研讨和写生活动 185
6.5 此时期山水画写生个案研究 189
6.5.1 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 190
6.5.2 张仃:画出有真实感的画 194
6.5.3 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 199
6.5.4 钱松嵒:画囊喜满忘华发 208
6.5.5 石鲁:我为生活传精神 211
6.5.6 关山月:不动我便没有画 215
6.5.7 赵望云、潘天寿、陆俨少、黎雄才、贺天健的山水画写生 218
第7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风格分析与社会学意义 227
7.1 风格分析:构图、造型、笔墨、意境 228
7.1.1 构图:从程式化到实景化 230
7.1.2 造型:从主观意象到客观形象 233
7.1.3 笔墨:从轻灵秀润到质实粗犷 237
7.1.4 意境:从超然物外到现实在场 244
7.1.5 本节小结 247
7.2 主题先行:此时期山水画写生的社会学分析 250
第8章 结语 259
8.1 20世纪20—60年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和局限 260
8.2 20世纪20—60年代山水画写生的延展性思考 269
参考文献 273
附录:20世纪20—60年代山水画家简历及主要写生活动 281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