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定位 1
1.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基础 1
1.1.1 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思想 2
1.1.2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8
1.1.3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与社会关系理论 15
1.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借鉴 20
1.2.1 传播模式及网络传播模式理论 20
1.2.2 网络社会理论 26
1.2.3 青少年网络心理理论 31
1.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及特征 37
1.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三重维度 37
1.3.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界定 46
1.3.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特征 48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历程 51
2.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早期探索阶段(1994-2001) 52
2.1.1 探索基于电子邮件收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53
2.1.2 探索基于校园BBS站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54
2.1.3 探索基于“红色网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56
2.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快速成长阶段(2002-2010) 58
2.2.1 完善基于WEB1.0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59
2.2.2 探索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61
2.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全面深化阶段(2011—) 65
2.3.1 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66
2.3.2 探索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68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类型与结构 71
3.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类型 71
3.1.1 按主体身份分类:从匿名到实名 72
3.1.2 按教育互动方式分类:从单向推送到对等互动 76
3.1.3 按教育信息流动层级分类:从一级到多级 79
3.1.4 按教育内容表现形式分类:从单媒体到全媒体 82
3.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86
3.2.1 作为“信源”的教育者 87
3.2.2 作为“信宿”的受教育者 90
3.2.3 作为“讯息”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93
3.2.4 作为“媒介”的教育载体与方法 97
3.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结构 101
3.3.1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要素结构及特征 101
3.3.2 大学生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非均势”结构 106
3.3.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对均势”结构 109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动态运行机理 112
4.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阶段与环节 112
4.1.1 前期准备阶段及其环节 114
4.1.2 主体互动阶段及其环节 118
4.1.3 教育评估阶段及其环节 122
4.1.4 过程迭代阶段及其环节 125
4.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状态 127
4.2.1 理想运行状态 130
4.2.2 常规运行状态 133
4.2.3 恶性运行状态 135
4.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控制 137
4.3.1 控制思路:竞争性控制与个性化控制相结合 138
4.3.2 控制方式:多元化基础上的控制规则技术化 142
第五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146
5.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147
5.1.1 教育者的虚拟社会角色与现实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 149
5.1.2 教育者低权威性与受教育者高自由度之间的矛盾 152
5.1.3 网络载体非集中化与教育内容价值指向一元化之间的矛盾 155
5.1.4 教育要求的稳定性与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多变性之间的矛盾 159
5.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162
5.2.1 教育理念与网络技术同步迭代规律 165
5.2.2 教育内容与网络载体动态匹配规律 168
5.2.3 虚拟外化与现实外化辩证统一规律 171
5.2.4 施教与受教主体平等互动规律 175
参考文献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