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续红楼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心武著
  • 出 版 社:南京: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4769877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知名作家、红学家刘心武老师续的《红楼梦》,一共是二十八回,接着《红楼梦》前八十回,把整个故事补充完整。这二十八回是在对原本和批点等相关信息的研读基础之上完成的,是对于曹雪芹原作的一次恢复努力。

上篇 城乡现代化理论思考与创新 3

第一章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3

1.1 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性 3

一、二元结构与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

二、二元结构下政府、企业、城乡居民三部门的经济关系 6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7

1.2 二元体制对城乡经济结构的扭曲 8

一、科技进步对城乡经济结构分化的自然选择 9

二、市场机制对城乡经济结构分化的本能推动 10

三、二元体制对城乡经济结构分化的抑制性扭曲 12

1.3 城乡经济结构失衡下的农村社会危机 13

一、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衰竭,社会治理秩序失序 13

二、农村政权组织体系弱化 15

三、城乡“连锁”反应危机 16

1.4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须为”责任 18

一、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任务 18

二、城乡关系调整中的功能障碍 19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府责任 21

第二章 城乡现代化进程中的“四化”同步发展 25

2.1 城乡现代化“四化”并联模式创新 25

一、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 26

二、并联推进农业现代化 26

三、同步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 27

四、多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7

2.2 城乡现代化格局的规划理念 28

2.3 工业化、信息化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调整 32

一、地理时空限制的突破 32

二、经济社会活动的扩张 33

三、信息化技术的延伸 33

四、经济社会中心的位移 33

五、社会关系圈层的交叉融合 34

六、生产生活方式的跃变 34

2.4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载体与城乡结构均衡 35

一、“半城乡一体化”的危险 35

二、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均衡的条件 37

三、城乡结构均衡的理想状态模型 37

四、农村现代化的外部性依赖 40

五、“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载体 43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与城乡现代化跃进 45

3.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 45

一、新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45

二、新中国科技追赶的新技术革命准备 46

三、现代化追赶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本质 48

3.2 城乡现代化“跃进式”推进的战略胆识 49

一、城乡现代化的“城市容纳力最大化” 50

二、农村现代化的“公共效益最大化” 52

三、城乡现代化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53

3.3 城乡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与制度耦合机遇 59

一、科技与制度耦合的历史机遇 60

二、科技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61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推进 62

第四章 城乡差别、权利权益平等与现代化 64

4.1 城乡要素资源权属、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差别 64

一、城乡要素资源权属的差别 64

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别 66

三、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差别 71

4.2 现代化背景下权属权益平等的理论基础 73

4.3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权权益的实现形式 76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76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79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组织成员分配权 80

4.4 权利权益的资本属性及其使用价值 82

一、权利权益的资本属性 82

二、农民权益认识误区 82

三、农村产权交易机制 85

第五章 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性改造 86

5.1 市场经济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制度的排异反应 86

一、缺乏时代化的市场经济理论权威体系 86

二、缺乏明确性的市场经济理论适用规范 88

三、缺乏接地气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方法 88

5.2 市场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 8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科学性检验 8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9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本土化改造 91

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众化普及应用 9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众化普及 94

二、市场经济理论应用要合理解释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 95

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要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权力边界 97

第六章 经济新常态动力转换与城乡现代化并联推进 99

6.1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99

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技术层次周期 99

二、经济发展动力非正常因素影响 101

三、经济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特点 103

6.2 城乡现代化转型发展动力互补 107

一、城乡经济双循环并行 107

二、城乡经济循环层级势差 108

三、促进城乡经济双螺旋融合升级 108

6.3 城乡发展动力的并联驱动 109

中篇 科技革命与城乡产业要素优化 114

第七章 生产要素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新 114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糊认识的实践危害 114

一、理论缺位问题 117

二、理论错位问题 118

三、理论越位问题 119

7.2 科技革命时代的生产关系变革 119

一、生产要素的革命性变革 120

二、生产力剧变对生产关系的异化 122

三、社会矛盾运动对制度的冲击 124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时代化要求 124

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化研究 127

一、理论的时效性问题 127

二、理论的系统性问题 128

三、理论的前瞻性问题 128

7.5 马克思主义时代创新对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28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大众化解释 129

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原则 130

三、城乡现代化转型方向马克思主义参照标准 132

第八章 科技进步的要素价值重塑与产业链整合 133

8.1 科技创新要素的价值重塑 133

一、要素价值的内涵变迁 133

二、科技要素贡献率的跃变 134

8.2 城乡产业价值链的分化与整合 135

一、城乡产业链分工 135

二、产业竞争力分化 137

三、城乡产业价值链的断链与重新整合 138

8.3 城乡产业结构梯次升级 139

一、城乡经济结构梯度的确定 139

二、优化城乡产业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140

三、城乡产业结构的梯次布局 142

8.4 “四化”并联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国情基础 144

一、城乡资源配置的国情限制 144

二、农民现代化路径现实选择 144

三、农业现代化技术经济模式 145

第九章 科技创新价值创造与大众创投平台构建 148

9.1 科技进步价值创造方式变革 148

一、商品价值创造活动的劳动区别 148

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中国因素 149

三、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创造贡献 150

9.2 创新驱动发展与社会化创新体系 152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化特征 152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资源 153

三、城乡大众创新社会化体系 154

9.3 社会创投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 157

一、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 157

二、发展模式创新的制度保障 159

三、创投平台的共建共享 160

第十章 人力资源要素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163

10.1 产业升级与劳动力要素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163

一、城乡劳动力要素组合的边际替代 163

二、城乡劳动力结构失衡 164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趋势 166

10.2 城乡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平衡机制 167

一、城乡劳动力供求平衡条件 167

二、劳动力供需“假性平衡” 170

三、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 172

10.3 “四化”同步与城乡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升级 173

一、推进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螺旋式升级 173

二、人力资源要素禀赋培育与城乡劳动力利用 174

第十一章 资本配置与城乡要素投入结构调整 177

11.1 农村经济要素资源组合结构 177

11.2 资本的城乡要素融合功能 179

一、推进资源优化配置 180

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180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 181

11.3 城乡资本流动方式与差别 181

一、城乡资本流动的方式 182

二、城乡资本交流的差别 182

11.4 促进城乡资本置换替代 184

一、加大农业规模经营投入,加快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184

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186

11.5 推进城乡资本投入结构升级 186

第十二章 农业经济组织的转型与新型市场主体重塑 189

12.1 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的分化定位 189

一、家庭结构功能的分化 189

二、农村家庭世代定位 191

三、农村家庭经营组织的演变 192

12.2 现代农业新型经营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192

12.3 构建城乡现代化转型组织平台 194

一、认清农业组织化本质,增加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195

二、明确农村经济组织化方向,建立“农企双赢”的组织体系 196

三、依托城乡组织化,打造农业现代化平台体系 197

第十三章 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制度创新 200

13.1 土地管理的经济调节功能 200

一、城乡土地用途管控制度 201

二、土地市场供给体制 202

三、土地市场的财富分配功能 203

13.2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206

一、农业用地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 206

二、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 211

13.3 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观点 214

一、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 214

二、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性补偿 215

三、土地增值收益的层级联动统筹机制 215

下篇 制度创新与城乡治理现代化 219

第十四章 公平效率的对立统一与城乡分配制度创新 219

14.1 城乡现代化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19

14.2 城乡发展成果分配的现状分析 221

一、城乡经济发展成果分配结构 221

二、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 222

三、社会财富阶层分布结构 224

14.3 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差异 226

一、发展成果的消费、积累分化 226

二、公共性发展成果分享及其差异 227

三、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分享差别 228

14.4 城乡现代化的分配制度创新 230

一、新型城乡关系分配的合理区间 230

二、财权事权的制度改革 232

三、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比的调整 233

第十五章 市民化与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创新 235

15.1 城乡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趋向 235

一、公共性 235

二、集约性 236

三、定向性 237

四、选择性 238

15.2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38

一、开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渠道 239

二、促进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一体化 241

三、推行公共财政的结构化政策 243

15.3 催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与农村要素转移进城 243

一、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对农民家庭生存方式的影响 244

二、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门槛的杠杆作用 245

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资源分配的平衡作用 246

15.4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制度创新 248

一、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249

二、规范对接城乡社会保障标准 250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250

第十六章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发展与制度政策创新支持 252

16.1 农业现代化要素资源的替代组合 252

一、农民经济学的要素组合方式 252

二、农民家庭经营的分化 253

三、农业现代化的全要素生产率依赖 254

16.2 农业现代化科技革命 255

一、家庭经营的“小农”模式消解 255

二、农业现代化的科技革命条件准备 257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潜力 258

16.3 农业现代化要素资源匹配结构化政策 260

一、农业现代化要素匹配的数理分析 260

二、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扶持方向 263

三、鼓励农业产业革命的结构化政策 264

第十七章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再造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66

17.1 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嬗变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化 266

一、农村经济管理机制的嬗变 267

二、农村社会关系的多元化重组 269

三、农村社会意识分化 270

17.2 城乡现代化转型与社会阶层结构分化 271

一、经济结构升级与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 272

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阶层结构融合 273

三、发展动力整合与社会阶层的共识凝聚 274

17.3 行政区划结构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活动 277

一、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由度选择 277

二、要素资源配置的区域化分割 278

三、“增长极”理论与行政层级管理体制的调整 279

17.4 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秩序重建 280

17.5 城乡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285

一、重构城乡现代化社会管理关系 285

二、调整优化基层党政组织结构 286

三、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经济社会组织 287

四、建立完善预防、协商、调解社会矛盾的治理体系 288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