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经济概述 1
1.1 网络经济内涵 2
1.1.1 对网络经济的界定 2
1.1.2 网络经济的内涵 4
1.1.3 网络经济的特点 5
1.2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 6
1.2.1 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6
1.2.2 网络经济对政治方面的影响 9
1.2.3 网络经济对文化方面的影响 10
1.2.4 网络经济对安全的影响 12
1.3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地区发展的影响 13
1.3.1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影响 13
1.3.2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 15
1.3.3 网络经济对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16
2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18
2.1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18
2.1.1 1986—2002年:起步发展阶段 18
2.1.2 2003—2007年:高速发展阶段 20
2.1.3 2008年至今:现代化发展阶段 21
2.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历程 24
2.2.1 1992—2003年:率先崛起,并达到鼎盛 24
2.2.2 2004—2012年:逐渐沉寂,竞争力减弱 25
2.2.3 2013年至今:孕育发展,大批项目萌芽 26
2.3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26
2.3.1 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障 26
2.3.2 人才储备与科技 27
2.3.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水平 28
2.3.4 “互联网+”发展业态 29
2.3.5 信息化应用水平 35
2.4 本章小结 37
3 网络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38
3.1 网络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综述及评述 38
3.2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三驾马车”的视角 44
3.2.1 网络经济对投资的影响作用 44
3.2.2 网络经济对消费的影响作用 45
3.2.3 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50
3.3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函数”的视角 52
3.3.1 网络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分析 53
3.3.2 网络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分析 56
3.3.3 网络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分析 58
3.4 网络经济对企业运行的作用机制 59
3.4.1 网络经济对企业运行的影响 59
3.4.2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转型 62
4 我国区域网络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4
4.1 国内外对网络经济监测指标的相关研究 64
4.1.1 国内对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的研究 64
4.1.2 国外对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的研究 65
4.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66
4.2 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67
4.2.1 网络经济评价和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 67
4.2.2 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 67
4.2.3 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 68
4.3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70
4.3.1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70
4.3.2 构建我国区域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71
4.4 我国网络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以陕西省为例 72
4.4.1 陕西省网络经济指标体系的框架 72
4.4.2 陕西省各市(县)网络经济指标体系的框架 76
4.5 本章小结 77
5 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以陕西省为例 78
5.1 研究方法 78
5.1.1 信息熵 78
5.1.2 信息熵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构建 80
5.2 变量选取 82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84
5.3.1 陕西省“互联网+”渗透深度评价结果 84
5.3.2 全国“互联网+”渗透深度评价结果 93
5.3.3 网络经济发展对陕西省GDP的贡献程度 98
5.4 本章小结 100
6 对网络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评价 101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纵向比较——以陕西省为例 101
6.1.1 指标选取与评价 101
6.1.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102
6.1.3 陕西省网络经济准则层发展水平打分 107
6.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网络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108
6.2.1 基于总量评价的网络经济发展相对水平横向比较 108
6.2.2 基于人均指标评价的网络经济发展相对水平横向比较 115
6.2.3 基于人均指标的准则层评价 120
6.3 各县、市网络发展评价结果——以陕西省为例 123
6.4 本章小结 130
7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131
7.1 网络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 131
7.1.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131
7.1.2 网络经济对工业化的影响作用 133
7.1.3 网络经济对产业高级化的影响作用 137
7.1.4 主要结论 140
7.2 网络经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 140
7.2.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140
7.2.2 实证结果分析 143
7.2.3 主要结论 147
7.3 网络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 148
7.3.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148
7.3.2 实证结果分析 148
7.3.3 主要结论 151
8 网络经济发展的预警与预测——以陕西省为例 153
8.1 用快速聚类方法对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进行分类 153
8.1.1 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的预警模型 153
8.1.2 网络经济发展增速的预警模型 154
8.1.3 各变量的预警模型 156
8.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模型 157
8.2.1 二次指数平滑法 157
8.2.2 陕西省“互联网+”的渗透深度和市场规模预测 158
8.3 本章小结 161
9 网络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162
9.1 对网络经济发展监测模型的评价 162
9.2 网络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陕西省为例 163
9.2.1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的优势 163
9.2.2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的劣势 165
9.3 网络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167
9.3.1 “互联网+”模式渗透程度较低,需加强信息化普及度 167
9.3.2 网络经济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迫切需要突破发展 168
9.3.3 网络经济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位置,仍有提升空间 172
9.3.4 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由过冷转为正常状态,增长率仍过冷 177
附录 183
附录1 主成分分析评价过程 183
附录2 快速聚类的分析过程 191
附录3 陕西省网络经济发展(问卷)调查及调查分析 193
附录3.1 调研设计 193
附录3.2 调研分析 194
参考文献 213
专题 225
专题一 P2P运作模式及衍生创新 225
(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 225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 225
2.P2P发展概览 227
(二)P2P的优势及特征 228
1.P2P发展的优势及机遇 228
2.P2P网络借贷的特点 230
(三)P2P运作模式 231
1.纯线上模式 233
2.混合模式 234
3.线下特定行业模式 235
4.P2P业务基本流程 236
(四)P2P模式衍生与创新 237
1.“P2P+供应链金融” 237
2.P2G模式 240
3.T2P模式及委托定投模式 241
专题二 聚焦互联网金融监管时代的创新思路 243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43
1.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243
2.防范各类风险,维持金融秩序 244
3.促进资金融通,激发市场活力 244
4.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244
(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借鉴 244
1.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245
2.欧盟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247
3.美国的监管实践:PayPal案例 248
4.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251
5.我国P2P监管征集意见 253
(三)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254
1.互联网金融的功能性视角 255
2.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视角 256
(四)国内外互联网金融风控的经验借鉴 257
1.国外P2P风控借鉴——Zopa,Prosper,Kiva 257
2.我国P2P风控借鉴——拍拍贷、红岭创投、宜信 258
3.西部P2P案例:金开贷 262
(五)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 263
1.原则导向监管,创新监管模式 263
2.多元监管主体,创新监管体制 264
3.开发大数据潜力,创新监管技术 264
4.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监管公正 265
(六)展望 267
专题三 西部互联网金融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268
(一)引言 268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269
1.征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269
2.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快速发展 271
3.互联网理财活跃度升高 273
4.P2P规模日益剧增 274
5.众筹融资的真正价值尚未体现 276
(三)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278
1.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的发展现状 278
2.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的主要特征 280
3.西部地区互联网消费购销差额 283
(四)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283
1.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的现状 283
2.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主要纪事 287
(五)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288
重要术语索引表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