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一 学术传统传承之阐释 3
继承发扬禹贡学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而作 3
恭贺吾师仁之先生百岁喜寿诞辰,学习吾师仁之先生 三大治学风范 6
深切缅怀先师侯仁之先生学术功绩——为纪念仁之先生仙逝而作 13
深切缅怀史念海先生三大学术功绩——为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岁诞辰而作 22
桩桩往事见真情——追忆史念海先生几件令我永生感念不忘的往事 28
风范垂后世,学脉有传人——沉痛悼念石泉先生 34
当代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在《水经注》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38
初论我国历史地理学学术传统的传承创新 45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4
二 学科理论探索之创获 69
论中华文化传承与地理环境变迁之关系——兼论面向21世纪的历史地理学 69
从“天人和谐”论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79
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 95
遵循“人地关系”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 102
初论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观念及其学术意义 108
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12
关于当前我国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见解 121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制约作用及应对方略 128
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 138
中国环境资源问题先贤睿见卓识之启示与当代理论构建之思考 145
三 历史自然地理 155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155
论历史自然地理学在当前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175
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 184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 204
试论我国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森林变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7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238
历史时期江汉平原农业区的形成与农业环境的变迁 249
四 历史文化地理 269
关于北京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几点见解 269
关于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 276
关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见解 284
关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西安历史文化核心内容及其重要地位的初步论析 292
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彰显嵩山文明实质特征 298
湖南省古今县名命名规律浅析 303
五 历史区域地理 319
加强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提高历史地理学整体学术水平与应用功能 319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325
关于进一步推进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几点思考——为纪念统万城兴建1600年而作 337
清代潮汕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348
论梅州纳入“一带一路”和“两洋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应承担的战略性任务 355
关于进一步开展茶马古道研究的有关见解 368
陕西省域形成历程及其条件论析 374
六 历史流域地理 389
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流域文化研究——以长江文化研究为例 389
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推进流域文明研究的积极作用——以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为例 395
关于历史流域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几点思考 403
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409
近百年来黄河中上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启示 416
初论黄河文化当前研究的三个重点领域 424
运河研究刍议 429
论历史时期淮安在江河淮济运河水运中的地位与作用 436
论《水经注》对潧(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 447
七 历史城市地理 463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论 463
关于我国早期城市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472
关于古都武汉城市历史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论述 479
八 中国古都学 495
中国古都学的形成历程与当前研究中之新探索 495
试论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新态势与有待着力研究的几个重大领域 503
关于整体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区域古都研究的几点初步见解 511
回顾与前瞻——纪念中国古都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感言 518
论赵都邯郸与赵国都城研究问题 529
关于深入推进齐都临淄与齐文化研究的几点刍荛之见 537
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价值与意义,深入推进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与古城保护工作 544
关于吴都句吴研究的几点刍荛之见 551
以大中华视阈继续深入研究南诏大理古都文化三大问题 556
关于商丘古都古城研究与保护利用问题的几点初步见解 561
郑州增列为中国“大古都”之意义与作用及其今后应有之担当 569
突出古都与古都文化研究,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 577
辽五京研究的几点新见 581
初论洛阳古都文化 588
论秦都雍城之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596
关于汉昆明池生态景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604
后记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