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1
《增订本》出版前记 1
第一编 先秦时期 3
第一章 术数、方技溯源 3
第一节 《墨子》首见术数、方技 4
第二节 巫祝的祭祀 13
第三节 巫卜的卜筮 20
第四节 巫医和良医 26
第二章 殷商时代的祭祀、占卜和历法初探 32
第一节 殷人祭祀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33
第二节 殷商时期占、卜的初步研究 52
第三节 殷代历法的两个问题 60
第三章 阴阳、八卦和五行 70
第一节 《周易》阴阳论 70
第二节 八卦象数说 75
第三节 《洪范》五行 83
第四节 五行的造说 86
第四章 早期“掌著天文”者 97
第一节 史苏占筮 97
第二节 卜偃星验 102
第三节 梓慎、裨竈望气 105
第四节 苌弘执数 109
第五章 术数之说 114
第一节 《五藏山经》的鸟兽“见” 115
第二节 天文律历说 123
第三节 九州分野说 131
第四节 《吕氏春秋》的四时说 139
第五节 《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 145
第六章 方技之书 151
第一节 《素问》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151
第二节 《灵枢》的“九宫八风”占 157
第三节 《五十二病方》的祝由方 165
第四节 《十问》的“接阴之道” 173
第七章 先秦诸子养生说 178
第一节 孔子的修身养生说 179
第二节 孟子的养老养气说 183
第三节 老子“道法自然” 187
第四节 庄子论养生“若牧羊” 193
第五节 荀子论修身养心 198
第二编 秦汉三国时期 205
第八章 方技的确立 205
第一节 《史记》复出“方伎”一词 206
第二节 《汉书》记西汉“言天者” 211
第三节 《汉书》确立的《术数略》、《方技略》 216
第四节 《后汉书》所立的《方术列传》 221
第五节 《三国志·方技传》的合立 228
第九章 汉易之变占法 233
第一节 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 234
第二节 京房的《京氏易传》 242
第三节 扬雄的《太玄经》 251
第四节 《易纬》的“八卦用事” 260
第五节 郑玄的《周易注》 268
第六节 虞翻的《易注》 276
第十章 律历、天文、五行“三志”的著纪 282
第一节 《史记》“三书” 283
第二节 《汉书》的“三志” 293
第三节 《后汉书》的“三志” 302
第四节 三国时期律历、占候、浑天史料 314
第十一章 两汉时期的方术之学 322
第一节 《说苑》记载的术数 323
第二节 《越绝书》记载的方术 331
第三节 王充对“时俗”之说的批判 338
第四节 王符论梦、卜、巫、相 347
第十二章 医经和经方 355
第一节 《素问》医论 356
第二节 《灵枢》医论 363
第三节 《难经》论“五行更相平” 371
第四节 《神农本草经》分药“三品” 376
第五节 张仲景“为百病立法” 381
第六节 王叔和的《脉经》 387
第十三章 两汉诸子论养生 395
第一节 《淮南子》养生“本与末”说 395
第二节 《文子》养生“九守”论 400
第三节 两汉诸子论养生 407
第四节 嵇康论养生和宅之吉凶 413
第十四章 早期道教与道教方技 420
第一节 方仙道的方士即方技之士 420
第二节 汉代的巫蛊道 425
第三节 《太平经》的道教医学 429
第四节 《周易参同契》的内、外丹说 437
第十五章 早期传入的佛教方技 447
第一节 《四十二章 经》传入的早期佛道 448
第二节 安世高传入的两部小乘佛经 452
第三节 支谶传入的《般舟三昧经》 459
第四节 《佛医经》和《摩登伽经》 463
第三编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475
第十六章 方技的异名 475
第一节 《晋书》以“艺术”名方技传 476
第二节 《七录》合术数、方伎为“术伎” 481
第三节 《魏书》以“术艺”名方技传 488
第四节 北齐为“方伎”,北周为“艺术” 493
第五节 《隋书》的《艺术列传》 501
第六节 《旧唐书》的《方伎列传》 504
第十七章 易学的延续 512
第一节 干宝的《周易干氏注》 513
第二节 关朗的《关氏易传》 518
第三节 萧吉的《五行大义》 528
第四节 孔颖达的《周易正义》 538
第十八章 “三志”的变化 547
第一节 《晋书》“三志”的天体新说 547
第二节 《宋书》“三志”以续后汉“三志” 554
第三节 《南齐书》作天文、五行“二志” 560
第四节 《魏书》“三志”的变化 562
第五节 《五代史志》中的“三志” 566
第六节 新旧《唐书》“三志”的比较 572
第十九章 阴阳术数 579
第一节 《宅经》的阴阳义理 579
第二节 《葬书》的风水说 586
第三节 赵蕤《长短经》的相术 592
第四节 《太乙金镜式经》的太乙术 599
第五节 李虚中《命书》的推命术 606
第六节 《唐开元占经》的星占术 612
第二十章 医家和医著 620
第一节 皇甫谧的《甲乙经》 620
第二节 陈延之的《小品方》 627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的“风病”论 632
第四节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禁经》 640
第五节 王冰所补的“运气七篇” 646
第二十一章 养生说、导引法 655
第一节 《素女经》、《玄女经》的“交接之道” 655
第二节 《列子》的“养生”、“送死”说 664
第三节 《太清道林摄生论》的日常养生说 670
第四节 《诸病源候论》的“养生方导引法” 677
第二十二章 道教方技 685
第一节 魏华存的“黄庭”之说 685
第二节 葛洪的金丹之说 692
第三节 陶弘景的“养性”术 697
第四节 司马承祯的“修真之道” 702
第五节 钟离权、吕岩的内丹学说 706
第二十三章 佛教方技 714
第一节 帛尸梨蜜多罗传入的《灌顶经》 715
第二节 佛经中的“医方明” 720
第三节 鸠摩罗什的《禅秘要法经》 730
第四节 佛经中的“契印” 737
第五节 那连提耶舍传入的《日藏分》、《月藏分》 742
第六节 不空传入的《宿曜经》 747
第四编 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757
第二十四章 方技的沉淀 757
第一节 五代方技史料汇补 758
第二节 《宋史·方技列传》“皆以巫医为宗” 763
第三节 辽、金、元史的《方技(伎)列传》 768
第四节 《明史》的《方伎列传》 774
第五节 《清史稿》方技的终结 779
第二十五章 易之“图”、“数”说 786
第一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 787
第二节 邵雍的“元会运世” 792
第三节 司马光的《潜虚》“八图” 798
第四节 张行成《易通变》的《先天图》 807
第五节 朱熹论卜筮占法 814
第六节 程大昌的“易之原”论 821
第七节 张理的《易象图说》 826
第八节 焦循《易图略》的“五图” 838
第二十六章 “三志”的延续 848
第一节 《新五代史》的《司天考》 848
第二节 《宋史》的“大三志” 854
第三节 辽、金、元史的“三志” 862
第四节 《明史》“三志”始载西学 872
第五节 《清史稿》的新“三志” 877
第二十七章 术数之流 885
第一节 徐子平的四柱法 886
第二节 《遁甲符应经》的遁甲术 893
第三节 《六壬大全》的六壬术 900
第四节 张尔岐的《风角书》 907
第五节 李光地的《星历考原》 910
第六节 《演禽通纂》的演禽法 919
第七节 《河洛真数》的“真数”、“化工”论 928
第八节 陈士元的《梦占逸旨》 935
第二十八章 方家之论 944
第一节 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 945
第二节 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 949
第三节 杜清碧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956
第四节 张三锡的《四诊法》 963
第五节 张太素的《太素脉秘诀》 969
第六节 周学海的《读医随笔》 976
第二十九章 养生家的理论和方法 983
第一节 蒲处贯的《保生要录》 984
第二节 《圣济经》的“食饮”之道 989
第三节 刘词的《混俗颐生录》 993
第四节 高濂的《遵生八笺》 998
第五节 曹庭栋的《老老恒言》 1006
第三十章 道教外丹术 1011
第一节 《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的外丹术 1011
第二节 《云笈七签》的“真铅”、“真汞”论 1021
第三十一章 道教内丹功法 1029
第一节 张伯端的“下手工夫” 1029
第二节 丘处机的“三成之法” 1036
第三节 李道纯的“渐法三乘” 1040
第四节 张三丰的“浅近”功夫 1046
第五节 陆西星的“阴阳双修” 1050
第六节 刘一明的“八法”、“九要” 1056
第三十二章 宋初传入的佛教密法 1063
第一节 法贤传入的四部大乘密经 1064
第二节 法天传入的《妙臂菩萨所问经》 1072
第三节 施护传入的几部陀罗尼经 1078
第四节 法护传入的两部大乘密经 1082
第三十三章 藏传佛教密法 1088
第一节 无垢光的“大圆满”次第修法 1088
第二节 白莲花的“大手印瑜珈”密法 1094
第三节 珀玛迦尔波的《明行道六成就法》 1098
第四节 克主的“无上瑜伽”密法 1103
结束语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