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5
1.2.1 研究思路 5
1.2.2 研究方法 6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7
1.3.1 研究内容 7
1.3.2 研究创新 9
第2章 银行基本理论回顾与总结 11
2.1 银行业的定义与职能 11
2.1.1 银行的定义与内涵 11
2.1.2 银行业的职能 12
2.2 Arrow-Debreu简单扩展的模型 15
2.3 银行会计研究理论基础 18
2.3.1 信息不对称基本理论 18
2.3.2 信贷配给理论 26
2.3.3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7
2.3.4 银行委托监督、代理理论和道德风险 29
2.3.5 银行资本结构理论 31
2.3.6 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35
2.4 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概况 41
2.4.1 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41
2.4.2 银行监管的框架 45
2.4.3 国际监管准则——巴塞尔协议的变迁 46
2.4.4 各国对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概况 53
第3章 银行信息披露理论相关文献分析 56
3.1 银行会计信息与市场定价机制相关性研究 57
3.1.1 贷款损失准备政策与价值相关性研究 58
3.1.2 贷款损失准备决策与财务报告自由裁量权 62
3.1.3 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 65
3.2 银行业危机及市场反应研究 78
3.2.1 流动性保险模型 79
3.2.2 银行挤兑与再融资 88
3.2.3 有效银行挤兑(基本银行挤兑) 90
3.3 系统性风险与传染性 93
第4章 欧债危机背景下管理者过度自信、银行信息披露与贷款损失准备关系的实证研究 100
4.1 研究背景介绍 100
4.2 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105
4.2.1 基本理论综述 105
4.2.2 贷款损失准备相关研究 108
4.2.3 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及研究假设 115
4.2.4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作用及研究假设 121
4.3 数据收集与研究设计 122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22
4.3.2 银行信息披露与贷款损失准备关系的模型和变量 123
4.4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127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7
4.4.2 相关性分析 129
4.4.3 回归分析 131
4.4.4 稳健性分析 135
4.5 本章小结 138
第5章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银行损失识别的及时性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比较研究 141
5.1 研究背景介绍 141
5.2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44
5.2.1 损失确认的及时性 144
5.2.2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会计 148
5.2.3 非理性行为研究框架下的管理者过度自信 151
5.2.4 研究假设 152
5.3 研究设计 154
5.3.1 基本模型 154
5.3.2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会计——样本划分 155
5.3.3 过度自信的衡量方法 159
5.4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159
5.5 回归结果 166
5.6 本章小结 172
第6章 我国银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贷款损失准备金实证研究——从情绪驱动角度 175
6.1 研究背景介绍 175
6.2 相关理论综述及研究假设 181
6.2.1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内涵 181
6.2.2 从情绪驱动角度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造成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182
6.2.3 从情绪驱动角度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 187
6.2.4 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的影响差异及研究假设 190
6.2.5 贷款损失准备金决策的其他影响因素 192
6.3 样本收集及回归结果分析 193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93
6.3.2 变量的选择及度量 194
6.3.3 描述性统计 197
6.3.4 相关性分析 201
6.3.5 回归模型的构建 204
6.3.6 回归结果分析 205
6.3.7 稳健性分析 213
6.4 本章小结 221
第7章 对中国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的启示 224
7.1 我国银行信息披露政策的转变 224
7.2 优化我国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的对策建议 226
7.2.1 政府应明确监管目标 227
7.2.2 银行业应明确信息披露的目标,加快银行业全面革新 229
7.2.3 健全完善上市银行高管激励机制信息披露制度 232
7.3 建立健全银行管理者约束和激励机制 233
7.4 本章小结 239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241
8.1 主要内容和结论 241
8.2 进一步展望 244
参考文献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