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的理论源头和属性 4
一《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6
二《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7
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 1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形成的文化背景 15
一 西方哲学的传入及其中国化探索 15
二 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39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形成的独特条件——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基 44
一 统治阶级正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影响 46
二 非统治阶级的非正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影响 53
三 究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6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形成的独特条件——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和接受 74
一 最初的接触和了解 76
二 全面的接触和接受 80
三 系统的西方思想文化启蒙 85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态形成的独特条件——特有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 92
一 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期的特殊经历 93
二 五四运动时期的探索实践 95
三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革命活动 100
四 作为职业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三个高潮 104
第六章 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 110
一 中国化的初步意识和初步实践 110
二 中国化内涵和实现方法的初步阐述 115
三 中国化的经典阐述 122
四 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 129
第七章 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征 139
一 认识哲学 140
二 方法哲学 150
三 群众哲学 165
第八章 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中国化的 175
一 经典论述及在中国的翻译、理解 176
二 毛泽东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中国化的 181
第九章 毛泽东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的 235
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235
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选择和接受 242
三 毛泽东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的 248
第十章 毛泽东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化的 267
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267
二 毛泽东是如何使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化的——初步应用 269
三 毛泽东是如何使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化的——更高水平的应用 275
四 阶级分析方法应用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阶段 279
第十一章 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过程中学者们的贡献 290
一 张岱年的探索和贡献 291
二 李达的探索和贡献 294
三 艾思奇的探索和贡献 298
三 冯契的探索和贡献 303
参考文献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