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开放获取介绍 1
1.1 开放获取的定义 1
1.1.1 《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的定义 2
1.1.2 《巴斯达开放获取出版声明》的定义 3
1.1.3 《柏林宣言》的定义 3
1.1.4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定义 4
1.1.5 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给出的简单定义 5
1.1.6 维基百科的定义 5
1.2 开放获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5
1.2.1 开放获取的产生 5
1.2.2 开放获取在国外的发展 7
1.2.3 开放获取在国内的发展 10
1.3 开放获取的特点 12
1.4 开放获取的实现方式 13
1.5 开放获取相关的重要标准 17
1.5.1 OAI协议——解决开放获取系统之间数据互通问题 17
1.5.2 创作共用许可证 18
1.6 开放获取相关的重要机构 24
1.6.1 SPARC 24
1.6.2 COAR 25
1.6.3 EIFL 26
1.6.4 OASPA 26
1.6.5 COAPI 27
第2章 开放获取仓储概述 28
2.1 开放获取仓储概念 28
2.2 开放获取仓储类型 29
2.2.1 学科范围的开放获取仓储 29
2.2.2 机构专属的开放获取仓储 29
2.2.3 机构知识库有别于学科知识库的优点 31
2.3 开放获取仓储的发展现状 32
2.3.1 学科范围开放获取仓储的建设 33
2.3.2 机构专属开放获取仓储的建设 34
2.3.3 开放获取仓储的相关项目 35
2.3.4 开放获取仓储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35
2.4 构建开放获取仓储的意义 37
2.4.1 对图书馆的启示 37
2.4.2 对图书馆的影响 38
2.4.3 对构建机构的意义 39
2.5 机构知识库的技术平台 40
2.5.1 Dspace 40
2.5.2 Eprints 46
2.5.3 Fedora 47
2.5.4 IR+ 47
2.5.5 Zentity 48
2.5.6 Islandora 49
2.5.7 Hydra 51
第3章 开放获取建设实践 53
3.1 开放获取的出版 53
3.1.1 开放获取期刊 53
3.1.2 开放获取仓储 57
3.1.3 开放获取门户 61
3.1.4 基于Web2.0时代的开放获取 63
3.2 开放获取期刊的创建 67
3.2.1 创建型开放获取期刊 67
3.2.2 过渡型开放获取期刊 67
3.2.3 开放获取期刊与机构知识库联合创建 68
3.3 开放获取期刊的运营 70
3.3.1 运营成本分析 71
3.3.2 盈利渠道分析 73
3.4 开放获取建设难点分析 75
3.4.1 经济支撑 77
3.4.2 政策扶持 78
3.4.3 知识产权 79
3.4.4 资源质量 79
3.4.5 数据安全 83
3.4.6 软件平台 84
3.4.7 语言障碍 84
3.4.8 小结 84
第4章 国外开放获取建设实例分析 86
4.1 名录 86
4.1.1 DOAJ 86
4.1.2 DOAR 87
4.2 区域型 87
4.2.1 JAIRO 87
4.2.2 Eprints@IISC 88
4.2.3 SHERPA 88
4.3 学科 89
4.3.1 ArXiv.org 89
4.3.2 High Wire Press 90
4.3.3 PubMed Central 90
4.3.4 BMC 91
4.4 机构 91
4.4.1 eScholarship Repository 91
4.4.2 MIT Open Course Ware 91
4.4.3 Gutenberg 92
4.4.4 Million Book Project 92
4.4.5 CiteSeer 92
第5章 国内开放获取建设实例分析 94
5.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94
5.2 奇迹文库 95
5.3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95
5.4 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 96
5.5 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 96
5.6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97
5.7 香港科技大学的全文仓储(HKUS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97
第6章 开放获取的实施机制 98
6.1 开放出版机制 98
6.1.1 开放出版期刊的出版模式与政策 98
6.1.2 商业出版社的开放出版模式 99
6.1.3 学术论文开放出版的资助策略 100
6.2 开放存储政策 102
6.2.1 科研资助机构的开放存储政策 103
6.2.2 教育科研机构的开放存储政策 103
6.2.3 出版社针对开放存储的政策 104
6.3 开放获取的支撑机制 105
6.3.1 支持开放获取的法律机制 105
6.3.2 支持开放获取的经济机制 107
6.4 支持开放获取的服务机制 108
第7章 开放获取的意义与责任 110
7.1 经济意义 111
7.2 社会意义 111
7.3 科学意义 112
7.4 政治意义 112
第8章 开放获取展望 114
8.1 开放获取政策 114
8.1.1 NIH法案 114
8.1.2 FRPAA法案 116
8.1.3 加州通过开放获取法案 119
8.1.4 印度科技厅和生物科技厅正式发布开放获取政策 119
8.1.5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主要资助数字化的开放获取图书出版物 120
8.1.6 国外大学的开放获取政策 121
8.1.7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实行强制性开放获取自存储政策 122
8.1.8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推出开放获取政策 123
8.1.9 传统出版社的开放出版政策 124
8.1.10 世界主要资助机构开放获取政策中的十点教训 125
8.2 出版新模式 135
8.2.1 SCOAP3 135
8.2.2 开放获取图书出版模式 143
8.2.3 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出版服务 144
8.2.4 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开放获取书籍 145
8.3 国外大学图书馆开放获取实践 146
8.4 开放获取面临的挑战 147
8.4.1 Ruth Francis 147
8.4.2 Stephen Curry 147
8.4.3 Laura Czerniewicz 148
8.4.4 Dr Ernes to Priego 148
8.5 结语 149
参考文献 150
附录1 开放获取运动中的重要声明 159
附录2 科学与人文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 160
附录3 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发布10周年:将“开放”设为缺省——BOAI 10周年之际关于开放获取的建议 162
附录4 巴斯达开放出版宣言 171
附录5 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启开希望之门开放教育资源 174
附录6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177
附录7 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