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病篇 1
1.论病有发于阳与发于阴,为本论辨别疾病阴阳的大纲 1
2.论陈修园“太阳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的意义 1
3.论中风脉缓 2
4.论伤寒脉阴阳俱紧 2
5.论太阳病,脉数急者为传 3
6.论温病提纲不说脉象,而对风温病说脉阴阳俱浮 4
7.论太阳病,汗、吐、下、温针后造成坏证的处理 5
8.论酒客中风,不可与桂枝汤 6
9.论喘家兼中风的治法 6
10.论误与桂枝汤的后患 7
11.论桂枝加附子汤证 8
12.论桂枝汤后病邪未解的治法 9
13.论桂枝去芍药汤留桂枝去芍药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留芍药去桂枝 9
14.论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治法 10
15.论第41条“小青龙汤主之” 11
16.论衄血可汗与不可汗 11
17.论汗后伤及荣血,身疼痛的治法 12
18.论发汗后,脾气伤而成的腹满 12
19.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3
20.论发汗后,以恶寒与恶热而辨虚实 14
21.论栀子厚朴汤证 14
22.论汗家重发汗所引起的后患 15
23.论汗下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 16
24.论表证脉反沉者,当舍证从脉,用四逆汤救里 16
25.论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亦即但阳脉微、阴脉微的道理 17
26.论误下后的柴胡疑似证 18
27.论肝乘脾与肺 18
28.论蓄血与停水 20
29.论结胸证,脉浮大的忌下 21
30.论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21
31.论“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22
32.论热入血室 23
33.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24
34.论“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25
35.论里虚而兼表证与里实而兼表证的不同治法 25
36.论白虎加人参汤证 26
37.论风湿相搏证 26
38.论“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27
二、阳明病篇 29
39.论阳明病的成因与提纲 29
40.论“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之“彻”字 30
41.论阳明病久虚肤痒的证 30
42.论伤寒呕多 31
43.论阳明病,面合色赤 32
44.辨谵语与郑声 32
45.论亡阳谵语证,脉短者死 33
46.论表热里寒 34
47.论“胸胁满不去者” 34
48.论“阳明中风,脉弦浮大……” 34
49.论“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 35
50.论阳明证,其人喜忘 36
51.论脾约证的脉象 36
三、少阳病篇 38
52.论少阳病提纲 38
四、太阴病篇 39
53.论太阴病提纲 39
54.论太阴中风的脉 39
五、少阴病篇 40
55.论少阴病提纲 40
56.论少阴亡阳的脉,阴阳俱紧 40
57.论少阴病下利欲解与不治 41
58.论少阴中风欲愈的脉象 42
59.论猪肤汤中的“白粉”一味药 42
60.论半夏散及汤方后“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43
61.论猪苓汤证 44
六、厥阴病篇 46
62.论厥阴病提纲 46
63.论厥阴中风的脉象 47
64.论厥阴病的死证 47
65.论“邪结在胸中”的“邪”字 48
66.论下利能自愈的脉象 49
67.论下利脉实 49
68.论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 50
69.论哕证 50
附 临证六十六案 53
一、外感过汗,少阴亡阳案 54
二、头痛(胃中虚寒)案 56
三、头痛(肾阴虚衰)案 57
四、外感表里皆虚案 59
五、外感兼水湿内停案 60
六、湿温伤阴案 62
七、湿温(热重于湿)案 64
八、湿温(湿重于热兼外感)案 66
九、湿温案 68
十、温病伤阴案 70
十一、温病(热伏营分)案 71
十二、温病(误汗伤阴,阳明腑实不通)案 73
十三、温病(热伏血分)案 76
十四、伏暑(夹湿伤阴)案 77
十五、伏暑夹湿案 78
十六、伏暑(热重于湿兼伤阴)案 80
十七、产后伏暑(暑热伤阴夹湿)案 82
十八、伤暑兼薄厥案 84
十九、伤暑(暑热伤阴夹湿与食)案 86
二十、麻疹(肺阴亏损,邪热亢盛)案 88
二十一、麻疹(肺热夹痰、阴阳皆虚)案 90
二十二、黄疸(湿热发黄)案 92
二十三、霍乱转筋案 94
二十四、霍乱转筋案 96
二十五、痢疾(湿热郁阻、肝热伤阴、脾气虚弱)案 98
二十六、噤口痢(脾虚兼湿热疫毒阻滞)案 100
二十七、痢疾(湿热积聚兼少阳中风)案 102
二十八、痢疾(热郁湿蒸)案 104
二十九、痢疾(脾虚湿热阻滞兼少阳中风)案 105
三十、久痢(脾胃虚寒兼大肠湿热)案 107
三十一、久泻(脾胃虚寒兼大肠湿热)案 109
三十二、久泻(脾肾阴阳俱虚夹湿)案 111
三十三、久泻(寒热错杂)案 113
三十四、久泻(脾胃气虚夹湿)案 115
三十五、久泻(脾虚、肝木乘脾夹湿)案 117
三十六、久泻(内蓄湿热、外兼风邪)案 119
三十七、胃痛(气阴两虚兼瘀血阻滞)案 121
三十八、胃痛(胃阳虚、寒湿中阻兼肝气不舒)案 122
三十九、胃痛(阳虚、寒湿化热兼肝气不舒)案 124
四十、胃痛(脾胃阳虚兼湿邪中阻)案 127
四十一、胃痛(气阴两虚,肝气乘胃)案 130
四十二、胃痛(气滞血瘀兼夹湿热)案 132
四十三、胃痛(气阴虚衰兼气郁不疏、湿热郁中)案 134
四十四、胃痛(胃阴虚、肝胃不和)案 136
四十五、胃痛(脾气虚弱,湿热郁阻)案 138
四十六、脱发(气血虚衰)案 139
四十七、脱发(肾之气阴两虚)案 143
四十八、脱发(肝肾阴虚)案 147
四十九、脱发(心血不足)案 149
五十、脱发(肝气不舒,气滞血阻)案 152
五十一、遗尿(肺热郁结)案 154
五十二、遗尿(痰热郁肺伤阴)案 156
五十三、遗尿(肾气虚弱)案 159
五十四、遗尿(脾肺气虚)案 161
五十五、梦游(肾虚夹痰,痰蒙清窍)案 163
五十六、心悸(心阳不振,心血亏虚)案 166
五十七、心悸、水肿(脾虚湿泛,水气凌心)案 168
五十八、心悸(心之气血不足,心阳不振,水气凌心)案 170
五十九、肺胀(肺气阴虚,痰饮化热)案 173
六十、肺胀(脾胃气虚,痰饮化燥)案 177
六十一、肺胀(脾肾气虚,水聚成痰)案 180
六十二、痹证(冲任血虚,风寒湿侵,气血瘀阻)案 183
六十三、胁痛、癥积(脾虚肝郁、气滞血瘀兼湿热中阻)案 185
六十四、齿痛(胃热上冲)案 189
六十五、齿痛阴虚火旺案 190
六十六、失眠(心肾不交)案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