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1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4
1.3 学术贡献和创新 8
2 制度背景和理论分析 10
2.1 制度背景 10
2.2 理论分析 12
2.3 本章小结 33
3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二元关系 34
3.1 引言 34
3.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6
3.3 研究设计和数据样本 38
3.3.1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 38
3.3.2 回归模型 41
3.3.3 数据样本 42
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3.4.2 回归结果分析 44
3.4.3 进一步检验 46
3.4.4 稳健性分析 50
3.5 本章小结 50
4 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与审计治理效应 52
4.1 引言 52
4.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4
4.3 数据样本和研究设计 56
4.3.1 数据样本 56
4.3.2 盈余管理的计量 57
4.3.3 回归模型 59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0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0
4.4.2 回归分析结果 61
4.4.3 稳健性测试 64
4.5 本章小结 64
5 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 66
5.1 引言 66
5.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8
5.3 研究设计和数据样本 70
5.3.1 盈余管理的计量 70
5.3.2 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回归模型 73
5.3.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74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75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5
5.4.2 回归结果分析 76
5.4.3 进一步检验 78
5.4.4 稳健性测试 81
5.5 本章小结 81
6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监管有用性 83
6.1 引言 84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6
6.3 研究设计和数据样本 89
6.3.1 盈余管理的计量 89
6.3.2 回归模型 92
6.3.3 数据样本 94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95
6.4.1 假设H1的检验 95
6.4.2 假设H2的检验 98
6.4.3 假设H3的检验 112
6.4.4 稳健性测试 126
6.5 本章小结 138
7 盈余管理、法律变迁与审计定价 140
7.1 引言 141
7.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41
7.3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143
7.3.1 数据样本 143
7.3.2 盈余管理的计量 144
7.3.3 回归模型 147
7.4 实证结果及分析 148
7.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48
7.4.2 回归分析 150
7.4.3 稳健性测试 155
7.5 本章小结 170
8 盈余管理、法律变迁与审计意见 172
8.1 引言 172
8.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74
8.3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175
8.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175
8.3.2 盈余管理的计量 176
8.3.3 回归模型 179
8.4 实证结果及分析 180
8.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0
8.4.2 回归分析 181
8.4.3 稳健性测试 187
8.5 本章小结 201
9 盈余管理、法律变迁与审计师变更 203
9.1 引言 204
9.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05
9.3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207
9.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07
9.3.2 盈余管理的计量 208
9.3.3 回归模型 211
9.4 实证结果及分析 212
9.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12
9.4.2 回归分析 213
9.4.3 进一步分析 217
9.4.4 稳健性测试 222
9.5 本章小结 223
10 盈余管理与股价暴跌风险 225
10.1 引言 225
10.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27
10.3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228
10.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28
10.3.2 股价暴跌风险的计量 229
10.3.3 盈余管理的计量 230
10.3.4 回归模型 233
10.4 实证结果及分析 234
10.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4
10.4.2 回归分析 235
10.4.3 稳健性测试 238
10.5 本章小结 243
11 性别差异、职业阶段与审计独立性 244
11.1 引言 245
11.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47
11.3 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251
11.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51
11.3.2 研究设计 252
11.4 实证结果及分析 254
11.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54
11.4.2 回归分析 255
11.4.3 进一步分析 257
11.4.4 稳健性分析 261
11.5 本章小结 261
12 研究结论和启示 263
12.1 研究结论 263
12.2 理论和政策含义 266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