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晓东,郝庆云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207110435
  • 页数:498 页
图书介绍: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制度和文化皆仿效中原中央政权。本书以详实的文献史料和丰富的考古材料为依托,对渤海的族属族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内外往来、地理交通、文化风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史料考订与系统论述,是研究渤海历史文化的最新力作。

第一章 靺鞨源流 1

第一节 周秦时期的肃慎族 1

一、肃慎的地域 1

二、肃慎的社会生活 3

三、肃慎遗存 3

第二节 汉魏时期的挹娄族 5

一、挹娄的族源 5

二、挹娄的社会生活 5

三、挹娄遗存 8

第三节 两晋北朝时期的勿吉族 9

一、勿吉的地域及勿吉七部 9

二、勿吉的社会生活 10

三、勿吉遗存 11

第四节 隋唐时期靺鞨族 12

一、靺鞨的构成 12

二、粟末靺鞨的由来与演变 15

三、白山靺鞨的迁徙 18

四、粟末靺鞨的迁徙 19

五、唐初营州地区的靺鞨部众 21

六、靺鞨遗存 23

第二章 开国史略 26

第一节 唐初对东北地区的经略 26

一、唐初东北地区的形势 26

二、唐朝在东北地区建置的府 29

三、唐朝在东北各族地区的羁縻州 32

第二节 渤海国的建立 38

一、营州之乱 38

二、大祚荣率军东奔 39

三、渤海国的建立 42

四、“渤海”国号的确立 45

第三章 地理疆域 47

第一节 地理环境 47

一、地理位置与山川地貌 47

二、自然资源 48

三、人口数量 49

第二节 疆域四至 50

一、渤海建国之初的疆域 50

二、渤海前期疆域 52

三、渤海后期疆域 53

第三节 行政区划 53

一、五京十五府的建置 53

二、属部制 58

第四章 民族构成 62

第一节 渤海国前期的民族构成 62

一、靺鞨族 62

二、高丽遗族 65

三、汉族、契丹、九姓杂胡 66

第二节 渤海国统治集团的民族属性 70

一、“东奔”队伍的构成 70

二、大祚荣及王室的族属 70

三、高丽别种问题 72

第三节 渤海族兴起与发展 73

一、渤海族称与族源 73

二、渤海族的基本特征 74

三、渤海国后期民族构成的变迁 77

四、关于渤海族的争论 78

第四节 渤海族的消亡 79

一、渤海族体的分化与流向 79

二、辽金时期渤海人传统生活习俗的消失 82

三、辽金时期渤海人传统经济的消失 84

第五章 典章政体 86

第一节 王室相关制度 86

一、国王名号 86

二、王位继承 91

三、宗室分封 92

第二节 机构设置 92

一、直属机关 93

二、地方行政机构 96

第三节 官员构成和管理 97

一、官员构成 97

二、官员管理 101

第六章 都城建制 104

第一节 渤海都城问题的文献解读 104

第二节 渤海都城的考古学研究 107

一、日本学者针对渤海都城所开展的田野工作 107

二、以中国学者为主所开展的渤海都城田野工作 109

三、渤海早期都城的研究历程与收获 109

第三节 文献解读与考古学成果的有机融合 111

一、渤海都城及渤海五京关系 111

二、关于西古城的研究 114

第四节 渤海都城的建制 119

一、显州的都城建制 119

二、“东京”的城市建制 124

三、渤海王城——上京的都城建制 128

四、渤海都城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135

五、渤海都城的演变轨迹 136

第七章 京府体系 139

第一节 京府体制 139

一、京府体制及建立背景 139

二、渤海五京制的起始年代 142

三、京府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144

第二节 京府体制的历史地位 146

一、京府体制与唐代东北地区城镇发展 146

二、京府体制在东北城镇发展史上的地位 151

三、京府体制的得失与经验教训 156

第八章 朝贡与邦交 159

第一节 渤海朝贡与邦交内涵 159

一、渤海国与唐王朝的朝贡关系 159

二、渤海国与其他政权及部族交往 161

第二节 渤海之朝贡 163

一、渤海国事唐恭谨 163

二、渤海朝贡的特点 170

三、渤海朝贡的意义 171

第三节 渤海的对外交往 172

一、渤海与日本的邦交 172

二、渤海与突厥的邦交 180

三、渤海与新罗的邦交 182

四、渤海与契丹、室韦、黑水的交往 186

五、渤海邦交的特点及意义 191

第九章 纪年与历法 192

第一节 渤海国的纪年 192

一、中国古代纪年传统 192

二、唐朝的纪年 193

三、渤海纪年 194

第二节 渤海的历法 200

一、唐代以前我国的天文历法 200

二、唐朝的历法 201

三、中国历法对日本的影响 202

四、渤海国历法的使用 204

第十章 生业与物产 208

第一节 种植与饲养业 208

一、农业 208

二、渔猎业与采集业 210

三、畜牧业 213

第二节 制造与加工业 217

一、制陶业 217

二、渤海的纺织业 225

三、金属制造业 226

四、建筑与建材业 231

五、车船制造业 233

六、木材、皮革加工及其他 234

七、商业 235

第三节 渤海国的物产 236

一、自然物产 236

二、生产物品 241

第十一章 科学与技术 244

第一节 农业、畜牧业和渔猎业技术 244

一、农业技术 244

二、饲养技术 247

三、渔猎技术 248

第二节 金属冶炼和金属器物加工技术 250

一、铁冶炼和铁器的加工 250

二、铜和青铜的冶炼和加工 258

三、金银的冶炼和金银器制作技术 259

第三节 纺织和制革技术 261

一、丝织技术 261

二、麻织技术 263

三、制革 263

第四节 建筑技术 264

一、建筑设计视觉效果 265

二、减柱与企口 265

三、取暖 266

第五节 陶瓷器制作技术 267

一、陶器技术 267

二、瓷器制造技术 270

第十二章 交通与贸易 272

第一节 渤海国的交通 272

一、陆路交通 273

二、水路交通 291

第二节 渤海国的商业贸易 302

一、渤海经济贸易活动的表现 303

二、渤海与唐朝的商业贸易 305

三、渤海与日本的商业贸易 308

四、渤海与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 312

第十三章 教育与儒学 315

第一节 渤海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315

一、渤海教育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 315

二、唐朝教育制度的传播 316

三、渤海教育制度的确立 317

第二节 渤海国的教育形式 319

一、中央官学 319

二、地方官学 321

三、私学教育 323

四、派人赴唐接受教育 324

第三节 渤海国教育的内容 326

一、汉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 326

二、儒家经典及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329

三、各类专业教育 331

第十四章 语言与文字 335

第一节 渤海的语言 335

一、渤海国语言的研究现状 335

二、渤海的国语 337

三、渤海国的官方语言 342

四、渤海国的通用语言 345

第二节 渤海国的文字 347

一、渤海国文字之争 347

二、目前发现的有关文字方面的渤海考古学资料 349

三、渤海国一直使用汉字 352

第十五章 文学与艺术 358

第一节 文学 358

一、诗歌 358

二、散文 366

三、渤海遗民的文学作品 371

第二节 艺术 376

一、舞蹈 376

二、书法 377

三、绘画 378

第十六章 礼仪和音乐 395

第一节 渤海国的礼仪 395

一、中国古代的礼 395

二、渤海国的礼仪 396

三、渤海国专司礼仪的官职和场所 400

四、礼器、礼服和卤簿车仗 401

第二节 渤海国的音乐 403

一、渤海国音乐的源流 403

二、渤海国的乐舞 405

三、渤海建国前后与周边地区的音乐交流和影响 412

四、渤海音乐对辽宋金各朝的影响 417

第十七章 习俗与宗教 419

第一节 衣食居住习俗 419

一、服饰习俗 419

二、饮食习俗 425

三、居住习俗 428

第二节 养殖习俗 430

一、饲养习俗 430

二、栽种牡丹及其他习俗 432

第三节 婚葬娱乐习俗 433

一、婚姻习俗 433

二、葬俗 435

三、娱乐习俗 439

四、节日习俗及其他 442

第四节 宗教 443

一、萨满教 443

二、佛教 446

三、道教 451

四、袄教 454

五、景教 455

附录 457

参考文献 490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