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影像学概述 1
第一节 学科定义及发展简史 1
一、定义及涵盖范围 1
二、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 2
一、学习目的 2
二、学习方法 3
第三节 影像阅读原则及诊断步骤 3
一、影像阅读原则 3
二、影像诊断步骤 4
第四节 影像“危急值”解读 4
一、“危急值”定义及其意义 4
二、影像“危急值”报告的范围 5
三、影像“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5
第五节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5
第六节 影像检查申请单的规范填写 6
一、申请单的规范填写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6
二、申请单的规范填写对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6
三、影像检查申请单的填写规范 6
四、申请单填写的常见缺陷 7
第二章 影像检查技术 9
第一节 X线成像 9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9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10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12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12
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 13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13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14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15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15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 16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16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17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18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19
第四节 超声成像 19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20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21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22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22
第五节 核医学显像 22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23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23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23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24
第三章 数字化影像及远程放射学 26
第一节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26
第二节 放射信息系统 27
第三节 医学影像电子教学资源中心 27
第四节 区域医学影像共享平台 28
一、区域医学影像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28
二、区域医学影像共享平台建设的关键 28
第五节 远程放射学 29
第四章 影像学与中医学 31
第一节 影像学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1
一、影像学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直接客观依据 31
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影像学具有良好发展空间 31
三、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加快中医现代化进程 32
第二节 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的研究思路 32
一、影像学在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中的应用 32
二、影像学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2
三、影像学在针灸临床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3
四、影像学在中医中药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 33
五、中医中药在提高影像技术质量方面的应用 33
六、中医辨证论治与针灸在介入放射学的应用 33
第三节 脑功能成像针灸脑效应研究进展 34
一、经络fMRI研究 34
二、穴位效应的fMRI研究 34
三、针刺患者与健康人fMRI比较研究 34
四、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脑机制fMRI研究 34
第四节 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的发展趋势 35
一、藏象和经络实质研究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5
二、证本质及病证规范化研究有可能达成共识 35
三、中医脉诊研究有可能获得创新发现 35
四、有可能整体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调节控制能力 36
第二篇 X线、CT、MRI诊断 39
第五章 骨骼肌肉系统 39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39
一、X线检查 39
二、CT检查 40
三、MRI检查 40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40
一、骨的结构与发育 40
二、长骨 41
三、脊柱 43
四、关节 44
五、软组织 46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46
一、骨与软组织基本病变 47
二、关节基本病变 53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57
一、骨关节创伤 57
二、椎间盘突出 60
三、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61
四、骨关节感染性疾病 67
五、慢性骨关节病 74
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77
七、痛风 78
第六章 呼吸系统 80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80
一、X线检查 80
二、CT检查 80
三、MRI检查 81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81
一、正常X线表现 81
二、正常CT表现 84
三、正常MRI表现 85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85
一、气管、支气管病变 85
二、肺组织病变 86
三、胸膜病变 92
四、纵隔病变 95
五、横膈病变 96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97
一、肺炎 97
二、支气管扩张症 101
三、肺结核 101
四、肺肿瘤 105
五、纵隔肿块病变 109
第七章 循环系统 113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113
一、X线检查 113
二、CT检查 113
三、MRI检查 113
四、心血管造影 114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14
一、X线表现 114
二、CT表现 115
三、MRI表现 118
四、心血管造影表现 118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19
一、心脏位置异常 119
二、心脏大小异常 120
三、心脏形态异常 122
四、大血管异常 122
五、肺循环异常 123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24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24
二、主动脉夹层 125
三、肺动脉栓塞 127
四、高血压性心脏病 128
五、先天性心脏病 129
六、风湿性心脏病 131
第八章 消化系统 133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133
一、普通X线检查 133
二、X线造影检查 133
三、CT检查 133
四、MRI检查 134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34
一、腹部平片表现 134
二、X线造影表现 134
三、CT表现 138
四、MRI表现 138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39
一、普通X线表现 139
二、X线造影表现 140
三、CT、MRI表现 141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43
一、急腹症 143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 148
三、消化道肿瘤 149
四、肝硬化 155
五、原发性肝癌 156
六、胰腺癌 159
第九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 162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162
一、X线检查 162
二、超声检查 162
三、CT、MRI检查 162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 163
一、X线表现 163
二、CT表现 163
三、MRI表现 164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64
一、肾及肾上腺的数目、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异常 164
二、肾脏及肾上腺结节或肿块 164
三、异常钙化影 165
四、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异常 165
五、肾血管异常 165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66
一、泌尿系统结石 166
二、肾囊肿与多囊肾 168
三、泌尿系统肿瘤 168
四、肾上腺腺瘤 171
第十章 生殖系统与乳腺 174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174
一、X线检查 174
二、CT检查 174
三、MRI检查 175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75
一、X线表现 175
二、CT表现 176
三、MRI表现 176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77
一、生殖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77
二、乳腺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77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78
一、子宫肌瘤 178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180
三、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181
四、卵巢囊肿与卵巢癌 182
五、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184
六、乳腺增生与乳腺癌 185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189
第一节 检查方法的选择 189
一、X线平片 189
二、造影检查 189
三、CT检查 190
四、MRI检查 190
五、超声检查 190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191
一、脑脊髓CT表现 191
二、脑脊髓MRI表现 191
三、眼部CT、MRI表现 192
四、耳部CT、MRI表现 193
五、鼻与鼻窦部CT、MRI表现 193
六、喉部CT、MRI表现 194
七、颈部CT、MRI表现 195
第三节 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195
一、病灶显示 195
二、脑结构改变 196
三、椎管、脊髓改变 196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196
一、脑外伤 196
二、脑血管疾病 199
三、颅内肿瘤 202
四、椎管内肿瘤 205
五、眼部疾病 206
六、耳部疾病 209
七、鼻部疾病 210
八、咽和喉部疾病 212
九、甲状腺疾病 213
第三篇 超声诊断 217
第十二章 超声诊断概述 217
第一节 超声医学及进展 217
一、超声成像基本知识 217
二、超声医学进展 217
第二节 超声检查技术及图像分析 218
一、超声检查技术 218
二、常规超声图像分析 219
第十三章 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220
第一节 肝胆脾胰 220
一、脂肪肝 221
二、肝硬化 222
三、肝囊肿 223
四、肝血管瘤 224
五、肝癌 224
六、胆囊结石 227
七、胆囊胆固醇沉着症 228
八、阻塞性黄疸 229
九、脾破裂 230
十、急性胰腺炎 232
十一、胰腺癌 232
第二节 泌尿系统 233
一、肾盂积水 234
二、肾囊肿 235
三、肾癌 236
四、慢性肾功能不全 236
五、膀胱肿瘤 237
六、前列腺癌 237
七、尿路梗阻性疾病 238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241
一、子宫肌瘤 242
二、卵巢囊肿 243
三、卵巢癌 243
四、正常妊娠 244
五、异位妊娠 244
第四节 心脏和血管 246
一、先天性心脏病 250
二、心脏瓣膜疾病 252
三、心肌病 255
四、心包疾病 257
五、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258
六、肢体深静脉血栓 259
第五节 浅表器官 260
一、乳腺疾病 260
二、甲状腺疾病 263
第四篇 介入放射学 269
第十四章 介入放射学基础 269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概述 269
一、概念与分类 269
二、设备与器材 270
三、常用药物 270
第二节 介入诊断技术 271
一、经皮穿刺术 271
二、选择性插管技术 272
三、血管造影术 273
四、经皮活检术 274
第三节 介入治疗技术 275
一、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275
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276
三、经皮腔内成形术 277
四、经皮穿刺引流术 279
五、经皮穿刺消融术 280
六、支架置放术 281
七、经皮药盒及输液港植入术 282
八、腔静脉滤器置放术 283
第十五章 常见疾病介入治疗 286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 286
一、介入治疗方法 286
二、临床疗效评价 289
三、中医药介入治疗 289
第二节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290
一、介入治疗方法 290
二、临床疗效评价 292
三、中医药介入治疗 292
第三节 外周血管疾病 292
一、介入治疗方法 293
二、临床疗效评价 295
三、中医药介入治疗 295
第四节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296
一、介入治疗方法 296
二、临床疗效评价 299
三、中医药介入治疗 299
第五节 脑血管疾病 299
一、介入治疗方法 299
二、临床疗效评价 301
三、中医药介入治疗 301
附篇 心电图诊断 303
第十六章 心电图概述 303
第一节 心电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303
第二节 心电图导联体系 304
第三节 心电图的分析和正常心电图 305
一、心电图的命名 305
二、心电图的测量 307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 309
第四节 心电图的临床运用拓展 310
一、动态心电图 310
二、运动负荷试验 311
三、腔内电生理 311
第十七章 异常心电图 313
第一节 心房肥大 313
一、右房肥大 313
二、左房肥大 313
三、双心房肥大 315
第二节 心室肥大 315
一、左室肥大 315
二、右室肥大 316
三、双心室肥大 317
第三节 心肌缺血 317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317
二、缺血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318
第四节 心肌梗死 319
一、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319
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321
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322
第五节 心律失常 323
一、概述 323
二、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323
三、期前收缩 325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326
五、扑动与颤动 327
六、传导异常 329
附录 影像学常用术语英汉、汉英对照表 337
主要参考书目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