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标法基本范畴制度体系化:价值、基础与实现 1
一、商标法体系化的价值与规则 1
(一)商标法体系化的价值 2
(二)商标法体系化的规则 4
二、商标法体系化的实现基础:确定商标法的基本范畴 6
(一)商标法基本范畴的确定依据:商标法的目的 6
(二)商标法的目的:商标权、竞争秩序与消费者的保护 8
(三)商标法基本范畴的内容 12
三、商标法基本范畴制度体系化的实现:解释与改造 16
(一)商标法基本范畴制度体系化实现的路径之一:解释 16
(二)商标法基本范畴制度体系化实现的路径之二:改造 18
第二章 注册体制积弊规制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改造 22
一、注册体制的界定及其立法表现 22
二、注册体制的积弊:商标“抢注”与“囤积” 25
三、中国坚持注册体制的根本原因 29
(一)注册体制:商标取得体制的主流趋势 30
(二)注册体制:中国一贯坚持的商标法制观念 32
(三)取得体制的比较:优劣并存 33
四、消除“抢注”与“囤积”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检讨:依然存在制度空间 35
(一)消除“抢注”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检讨 35
(二)消除“囤积”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检讨 39
五、制度体系的改造:贯彻可归责性与拟制权利不可转让原则 42
(一)根除“抢注”的制度体系改造 43
(二)根除“囤积”的制度体系改造 44
本章小结 46
第三章 商标权保护的本质及其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改造 48
一、商标纳入知识产权范围的基础 48
二、商标权保护的本质 52
三、反混淆保护制度的体系化解释 59
(一)相似性与混淆可能性关系的重新解释 59
(二)商标侵权及其判断的认知心理学解释:遵循记忆扭曲产生的认知机理 61
(三)商标近似性判断人为独立的后果:遗漏商标侵权 68
(四)相似性作为混淆可能性判断前置性条件的实践:欧盟的经验与困境 70
(五)从“是”到“应该”:《商标法》第57条第2项的合理解释 78
四、反淡化保护制度的体系化解释、检讨与改造 85
(一)中国反淡化制度体系的沿革与现行制度体系的解释 85
(二)中国反淡化制度的体系化检讨与改造 90
本章小结 95
第四章 “商标使用”的性质及其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改造 97
一、“商标使用”的性质界定 99
(一)“商标使用”性质的界定基础:“商标使用”的本质 99
(二)“商标使用”的性质:法律问题 101
二、“商标使用”在确权与侵权中的地位 104
(一)确权中的“商标使用”:隐含或明确的前置性条件 104
(二)侵权中的“商标使用”:明确的前置性条件 108
三、“商标使用”构成标准的体系化解释 112
(一)“商标使用”的类型化 113
(二)不同类型“商标使用”的构成标准 115
四、“商标使用”制度体系化的检讨 120
(一)未统一“商标使用”效果在相同目的制度中的作用 120
(二)未将“商标使用”贯彻于商标侵权的全部制度体系 123
五、“商标使用”制度的体系化改造 128
(一)删除第32条后半句中的“以不正当手段” 128
(二)删除第58条以及第57条第4、7项 130
本章小结 132
第五章 商标侵权抗辩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改造 134
一、称谓的确定:侵权的阻却事由、权利限制或侵权抗辩 134
二、商标侵权抗辩的制度目的:公平竞争与未注册商标利益的保护 137
三、商标侵权抗辩制度的体系构成与中国相关制度的体系补造 141
(一)商标侵权抗辩制度体系的构成 141
(二)我国商标侵权抗辩制度体系化的补造 146
四、《商标法》商标侵权抗辩具体制度的体系化解释 152
(一)商标先用权制度的体系化解释 153
(二)商标的描述性使用与功能性使用抗辩制度的体系化解释 157
(三)不赔偿抗辩制度的体系化解释 163
本章小结 166
第六章 商标共存的界定及其干预制度的体系化解释与改造 169
一、商标共存及其类型化 170
二、商标共存的应然干预 172
(一)协议商标共存的干预:防止混淆可能性 173
(二)非协议商标共存的干预:契合相关的制度体系 175
三、《商标法》中商标共存干预制度的体系化解释 179
(一)协议商标共存干预的制度体系 180
(二)非协议商标共存干预的制度体系 181
四、商标共存干预制度的体系化检讨与改造 183
(一)协议商标共存干预制度体系的检讨与改造 183
(二)非协议商标共存干预制度体系的检讨与改造 185
本章小结 187
参考文献 189
(一)英文文献 189
(二)英文判例 192
(三)中译文献 195
(四)中文文献 196
(五)中文判例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