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瑜伽行派的形成 1
序 唯识学派的传统 1
第一节 瑜伽行派——唯识思想的承担者 6
第二节 唯识观——瑜伽行派的实践目标 11
第三节 解深密——瑜伽行派的立场(一) 14
第四节 摄大乘——瑜伽行派的立场(二) 18
第五节 大乘的阿毗达磨——瑜伽行派的立场(三) 24
第六节 识说——唯识的理论 25
第七节 瑜伽行派形成史 30
第二章 瑜伽行派的文献 45
第一节 文献的范围与问题所在 45
第二节 先行经典与《解深密经》之成立 50
第三节 归属于弥勒造之论典 55
第四节 归属于无著造之论典 59
第五节 归属于世亲造之论典 65
第三章 唯识说的体系之成立 82
第一节 唯识说的开始——《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 82
第二节 《摄大乘论》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84
第三节 三种唯识理论——阿赖耶识缘起说、三性三无性说、影像门的唯识说 86
第四节 最初期唯识说(《解深密经》)的三种理论的意义 89
第五节 “识”——vi jnan a与vijnapti 91
第六节 《摄大乘论》的三性说与vi jnapti(识) 95
第七节 染净二分依他起性 102
第八节 依他起性、阿赖耶识的中性性格 105
第九节 其后思想之展开 110
第四章 世亲的识转变 116
第一节 前言 116
第二节 就广义上的转变而言 117
第三节 到形成“识转变说”为止之过程 121
第四节 识转变的意思 127
第五章 唯识的实践 151
第一节 前言 151
第二节 瑜伽的五阶梯 153
第三节 菩萨道的成立 158
第四节 言词之哲学 166
第六章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183
前言 183
第一节 “唯识”之认识论的侧面 187
第二节 无相唯识派与有相唯识派 192
第三节 无相唯识说与有相唯识说 198
第七章 中观与唯识 219
第一节 前言 219
第二节 中观思想 221
第三节 发展到唯识思想 224
第四节 唯识思想的转迷开悟之根据 233
第八章 从瑜伽行唯识到密教 241
第一节 成佛论之一般性契机 241
第二节 从业烦恼论来看佛教的诸学说 247
第三节 从瑜伽行唯识到密教 257
第四节 结论 263
第九章 地论宗、摄论宗、法相宗 267
第一节 前言 267
第二节 地论宗、摄论宗、法相宗略史 267
第三节 地论宗、摄论宗、法相宗的教学 274
第四节 《成唯识论》的世界 284
第五节 关于唯识说的大乘性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