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传输线的函数变换解 17
1.1 由圆及正N边形组成的同轴线的研究 17
1.1.1 级数反演方法及其精度 18
1.1.2 m?bius变换理论 22
1.2 单根和耦合正N边形平板线特性阻抗计算 25
1.2.1 正N边形平板线的分析 25
1.2.2 耦合正N边形平板线的分析 26
1.3 由圆及矩形组成的同轴线新研究 28
1.3.1 外矩内圆同轴线的区域变分原理解 28
1.3.2 外矩内圆同轴线特性阻抗的简化计算 31
1.3.3 平行板间的耦合圆棒 33
1.3.4 外圆内矩同轴线 34
1.4 由圆和椭圆组成的同轴线分析外椭圆内圆同轴线的解 35
1.4.1 外椭圆内圆同轴线的解 35
1.4.2 外圆内椭圆同轴线的解 36
1.5 分析电磁小室的新方法 36
1.5.1 电磁小室的保角变换分析 37
1.5.2 a≤b时的均匀矩形同轴线的分析 39
1.5.3 隔板放在等宽介质切片上的电磁小室的直接保角变换分析 40
1.5.4 保角变换结合对偶变分原理方法及应用 42
参考文献 44
第二章 导电柱体的低频散射 46
2.1 关于早期工作的注记 46
2.1.1 引言 46
2.1.2 理论 46
2.2 导电柱体的低频散射 51
2.3 椭圆导体柱的低频散射 52
2.4 高斯束对导体椭圆柱的散射 52
2.4.1 引言 52
2.4.2 分析 53
参考文献 55
第三章 椭圆直波导理论 56
3.1 引言 56
3.2 基本方程 56
3.3 衰减常数问题 58
3.4 积分的解析处理 59
3.5 主模与第一高次模特性 61
3.6 小椭圆度椭圆波导的新理论 62
参考文献 63
第四章 条带散射研究 64
4.1 关于瞬态分析中的频段简化问题 64
4.2 条带散射的高频渐近解 66
4.3 导体条带的低频渐近解 67
4.4 关于条带的边缘奇异性 68
4.5 窄带积分方程的解 69
4.6 导体条带积分方程的解 70
4.6.1 第一类奇异积分方程的直接解 70
4.6.2 第一类奇异积分方程的正则解 72
4.6.3 条带对称性的利用 73
4.6.4 第一类奇异积分微分方程的解 73
4.6.5 关于激励项的展开问题 74
4.6.6 特征模理论 75
4.6.7 不同介质半空间的条带散射 75
4.6.8 散射远场计算 76
4.7 电阻、电导、阻抗和介质条带积分方程的解 76
参考文献 78
第五章 随机离散散射体的多散射理论 80
5.1 引言 80
5.2 混合物有效介电常数的自洽理论 81
5.2.1 静电学近似自洽理论 81
5.2.2 强扰动理论 82
5.2.3 相干位有效场自洽理论 87
5.2.4 等效介电常数的T矩阵理论 89
5.3 矢量辐射传输理论及其修正 89
5.3.1 VRT方程的形式结构 90
5.3.2 各向异性强起伏随机介质层的VRT 92
5.3.3 致密介质VRT(DVRT)及其在全极化测量中的应用 93
5.3.4 二层各向异性随机介质的修正辐射传输(MRT)方程 96
5.3.5 非球形粒子和各向异性球形粒子的消光率和相位矩阵 97
5.4 含N成分致密分布介质球的随机介质的有效传播常数 97
5.4.1 多散射方程与色散关系 97
5.4.2 能量守恒与二阶矩的梯形近似 101
5.4.3 含多种尺寸粒子的随机介质的对分布函数 104
5.4.4 含中等尺寸粒子的随机介质的有效传播常数 106
5.5 强扰动理论、输运理论与多散射理论 111
5.5.1 对多散射理论的解释 111
5.5.2 三种理论的相似之处 113
5.5.3 现有理论存在的问题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六章 计算含随机离散散射体介质的等效介电常数 117
6.1 随机离散散射体的多散射理论 118
6.1.1 多散射的基本方程 118
6.1.2 准晶近似 119
6.1.3 对分布函数 119
6.2 递推算法研究 120
6.2.1 递推算法的基本概念 121
6.2.2 递推算法在随机介质中的应用 123
参考文献 141
第七章 随机离散介质球颗粒等效介电常数的计算 143
7.1 静电学近似 143
7.2 瑞利混合公式 144
7.3 成层球计算公式 145
7.4 相干波效应 145
7.5 相干位下的色散方程 147
7.6 总结与展望 158
参考文献 158
第八章 任伟的哲学提纲 160
8.1 引言 160
8.2 社会化历史性的人的场论摘要 163
8.2.1 存在论域的划分 164
8.2.2 社会的人的场论 167
8.2.3 思想来源之一——姜井水的哲学探索 169
8.2.4 思想来源之二——空集的引入 169
8.2.5 思想来源之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数字信号处理观点 169
8.2.6 双螺旋哲学的认识论(意识、自我意识) 169
8.2.7 双螺旋哲学的美学 173
8.2.8 双螺旋哲学的道德观 173
8.2.9 意志论 173
8.3 场论化的语言和言语:时间步进观点 174
8.4 基于时间区间的世界划分与单子论 175
8.5 基于强制同时的社会理论 177
8.6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前人思想的关联 178
8.6.1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哈特曼思想的关联 178
8.6.2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爱因斯坦思想的关联 180
8.6.3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牛顿思想的关联 180
8.6.4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达尔文思想的关联 180
8.6.5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关联 180
8.6.6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霍金思想的关联 183
8.6.7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康德思想的关联 183
8.6.8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笛卡儿思想的关联 183
8.6.9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Maxwell思想的关联 184
8.6.10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尼采思想的关联 184
8.6.11 作者的初步哲学探讨与萨特思想的关联 184
8.7 《普通语言学教程》选讲 185
8.7.1 语言学的对象 186
8.7.2 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187
8.7.3 静态语言学和演变语言学 187
8.7.4 语言的具体实体 189
8.7.5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189
8.7.6 语言的机制 189
8.8 《普通语言学教程》绪论中心思想 189
8.9 哲学就是去生活 191
8.10 从语言学的观点看作者的双螺旋哲学 194
8.11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到作者的纤维丛时代的哲学 196
8.12 评杨本洛《两类“相对论”形式逻辑分析》 197
8.12.1 批判性继承杨本洛的思想 197
8.12.2 对杨本洛关于狭义相对论批判的评论 199
8.12.3 对杨本洛关于广义相对论批判的评论 202
8.12.4 对《两类“相对论”形式逻辑分析》附录3的评论和回应 203
本章附录 哲学就是去生活 207
参考文献 262
第九章 人是什么 264
9.1 主体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264
9.2 自然科学目光下的人是什么 265
9.3 社会科学目光下的人是什么 272
9.4 人文科学目光下的人是什么 273
参考文献 276
第十章 什么是哲学 277
10.1 作者对哲学的定义 277
10.2 作者对哲学的定义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279
10.3 作者学习《新哲学讲演录》的笔记 281
10.4 我-你-它 288
10.5 余论 289
参考文献 290
第一版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