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西方传播理论批判 1
第一节 西方传播学学科地位分析 2
一 缺乏一个真正科学的核心概念 2
二 价值诉求差异与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 6
三 实践理性误读与研究范式差异 9
第二节 经验学派理论分析 11
一 科学主义方法论危机 11
二 非科学、非系统性碎片化理论体系建构 15
三 操控研究主体价值迷思 18
第三节 批判学派理论分析 21
一 解构资本主义传媒价值的“天才”批判者 21
二 主体价值“空无” 24
三 理论建构的“乌托邦”色彩 27
第四节 技术控制学派理论分析 31
一 本末倒置的“媒介决定论” 31
二 难于证实的“谶言”式表达 33
三 微观表述的局限性特征 36
第五节 找寻传播学重构的逻辑起点 39
一 威尔伯·施拉姆“百学之学”构想的艰难实践 39
二 于“继承”与“创新”间徘徊的中国“传学”研究 42
三 东西方学术思维差异及意义分析 46
四 传播——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 49
五 “意义传播”研究的内容体系 53
第二章 微观意义建构分析 57
第一节 找寻意义 57
一 意义的定义 57
二 意义的本体与来源——客观与主观的辩证 59
三 意义的存在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嬗变 64
四 意义的本质与内容 68
五 意义的意义 71
第二节 意义结构要素分析 73
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73
二 心象、意象和想象 77
三 隐喻、象征与思维 81
四 主体、意向与语境 85
五 意义、动机和行为 88
第三节 意义建构图式 91
一 概念和内涵 91
二 格式塔认知模式 95
三 心理空间与意义建构 99
四 其他意义建构理论 103
第四节 意义的表述与解读 112
一 主体·语言·意义 112
二 语言建构 116
三 表述与解读 121
第三章 宏观意义系统分析 133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 133
一 作为主体行为特质与方式的“野蛮”与“文明” 133
二 文明的进步与衰落 139
三 野蛮的生机与劫数 145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152
一 宗教的社会形塑意义 152
二 儒教与君主专制 158
三 基督教与民主政治 164
第三节 “格栅”与“群体” 170
一 作为结构社会形态维度的“格栅”与“群体” 170
二 文明兴衰与“格栅/群体”互动 179
第四节 文化与行为 189
一 文明进化与行为意义 189
二 专制文化的苦难逻辑与民主困境 198
第四章 意义的传播与嬗变 212
第一节 传媒科技阴影下的民意表达 212
一 美国选战背后的“传媒魅影” 212
二 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意义系统 214
三 传媒科技与意义建构 219
第二节 作为枷锁,或者保障的信息传播法 224
一 基于利益分割的意义调控 224
二 意在操控的保护 227
三 重在保护的限制 232
第三节 意义传播的风俗场域 236
一 意义传播嬗变的民风、民俗制约 236
二 汉民风俗的双重极端特征与结构支撑 239
三 欧美风俗的宗教情结与技术理性特征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