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1
第一章 历史源流 2
一、初起创立时期 2
二、推广应用时期 4
三、系统总结时期 4
四、发展应用时期 5
第二章 理论基础 7
第一节 中医理论基础 7
一、整体观念 7
二、经穴理论 8
第二节 西医理论基础 10
一、穴位的结构 10
二、穴位的功能 12
第三章 作用特点 14
一、针药穴结合作用 14
二、穴位特异性作用 14
三、穴位协同作用 15
四、药效高效性作用 15
第四章 常用穴位 16
第一节 常用穴位 16
第二节 常用取穴方法 16
第五章 常用药物 18
技法篇 27
第六章 操作方法 28
第一节 操作前准备 28
第二节 操作步骤 32
一、取药 32
二、消毒 39
三、持针 39
四、进针 41
五、调整得气 44
六、注入药物 45
七、出针 46
第三节 操作后处理 46
第七章 操作注意事项和禁忌 47
一、注意事项 47
二、禁忌 48
第八章 意外情况处理与预防 49
临床篇 53
第九章 头面躯体病证 54
神经根型颈椎病 54
偏头痛 57
肩周炎 60
腰痛 6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66
坐骨神经痛 69
面神经炎 71
面肌痉挛 74
三叉神经痛 77
网球肘 79
第十章 内科病证 82
颈性眩晕 82
恶心呕吐(手术及化疗后) 85
呃逆 87
哮喘 90
失眠 93
尿潴留 9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98
腹泻 101
高脂血症 104
第十一章 外科病证 10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07
肾绞痛 109
第十二章 妇儿病证 112
痛经 112
妊娠呕吐 115
小儿腹泻 116
脑瘫 118
小儿遗尿 121
第十三章五官科病证 124
耳鸣耳聋 124
过敏性鼻炎 126
第十四章皮肤科病证 129
慢性荨麻疹 129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1
痤疮 133
湿疹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