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容积率分析的居住空间紧凑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昌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2210343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回顾了广州居住空间的演变,总结了居住空间紧凑化的相关理论,借鉴了国内外不同城市的实践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了实现居住紧凑化的有效措施和改善紧凑居住空间环境质量的策略。结合定量化的分析,改善了居住空间紧凑化的方法和手段,并提出系统的策略建议和设计导则。这些工作对于当前快速的城市住宅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城市规划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绪论 1

0.1 问题缘起 1

0.2 文献综述 2

0.3 研究的视角 7

0.4 研究目标与意义 9

0.4.1 研究目标 9

0.4.2 研究意义 10

0.5 研究创新点 10

0.6 研究框架与内容 10

0.7 研究方法 12

0.8 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 13

0.8.1 概念界定 13

0.8.2 数据来源 14

0.9 本章小结 14

上篇 问题与背景研究 18

第1章 广州居住空间的演变 18

1.1 广州居住空间的发展历程 18

1.1.1 (近代—1949)近代:低层高密度为主 18

1.1.2 (1949—1979)新中国成立初期:多层高密度为主 19

1.1.3 (1980至今)改革开放后:高低强度的共存与分化 21

1.2 广州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22

1.2.1 平均容积率的持续上升 22

1.2.2 居住空间的紧凑化发展 23

1.2.3 居住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24

1.2.4 传统邻里关系的瓦解 25

1.3 广州居住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 26

1.3.1 新技术的影响 26

1.3.2 人口持续增加的影响 27

1.3.3 住房与土地政策的影响 28

1.3.4 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 29

1.4 本章小结 32

第2章 广州居住空间紧凑化的必然性和面临的挑战 34

2.1 广州住宅发展所处的宏观背景 34

2.1.1 巨大的住宅需求量 34

2.1.2 迅猛的城市化 35

2.1.3 人均短缺的土地资源 37

2.1.4 严峻的可持续发展背景 37

2.1.5 居住空间持续郊区化 38

2.2 居住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紧凑化 39

2.2.1 居住空间紧凑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9

2.2.2 紧凑化同时要防止强度过高 40

2.3 广州居住空间紧凑化面临的挑战 40

2.3.1 郊区蔓延造成局部低密度发展 40

2.3.2 内城过高密度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41

2.3.3 脱离城市的居住模式产生新问题 41

2.4 本章小结 42

中篇 理论研究与实践借鉴 46

第3章 居住空间紧凑化的理论借鉴 46

3.1 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理论探索 46

3.1.1 基于物质形态的探索 46

3.1.2 基于文化、社会与未来主义的探索 52

3.1.3 基于可持续观念的探索 54

3.2 影响本课题的其他相关学科的探索 58

3.2.1 经济学的研究 58

3.2.2 社会学的研究 59

3.3 上述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62

3.3.1 建立了宏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62

3.3.2 注重住区的人性化与多样化 63

3.3.3 注重微观层面密度与空间形态关系 63

3.3.4 强调保持合理居住空间紧凑度 64

3.4 本章小结 64

第4章 居住空间紧凑化的实践借鉴 67

4.1 居住空间紧凑化的实践 67

4.1.1 欧美城市居住空间紧凑化实践 67

4.1.2 香港特区居住空间紧凑化实践 68

4.1.3 其他亚洲城市居住空间紧凑化实践 72

4.2 居住空间紧凑化实践的经验借鉴 75

4.2.1 居住空间紧凑化的成功与经验 75

4.2.2 居住空间紧凑化的不足与教训 77

4.3 本章小结 78

下篇 策略与建议研究 82

第5章 宏观尺度:建立区域视野,实现密度平衡分布 82

5.1 宏观层面的调研与分析 82

5.1.1 住宅容积率空间分布调研与分析 82

5.1.2 针对高容积率住宅的调研与分析 86

5.2 居住空间紧凑化相关问题的反思 89

5.2.1 郊区化的实践模式的反思 89

5.2.2 市场化与监管缺失的反思 91

5.2.3 居住空间结构模式的思考 92

5.3 宏观层面的居住空间紧凑化策略 95

5.3.1 建立区域视野,实现居住密度均衡分布 95

5.3.2 强化边界增长,实现居住空间紧凑化 97

5.3.3 城区减少容积率,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100

5.3.4 郊区提高强度,增加城市住宅总量 100

5.4 本章小结 104

第6章 中观尺度:加强城市整合,缓解紧凑化压力 106

6.1 中观层面的调研与分析 106

6.1.1 街道现场调研与分析 106

6.1.2 居民问卷调查与分析 109

6.1.3 形态特征调研与分析 112

6.2 紧凑型居住空间脱离城市的反思 114

6.2.1 调研反映的问题汇总 114

6.2.2 加强空间整合是改善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 115

6.2.3 增强整合对相关问题的改善作用 116

6.3 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整合方法 116

6.3.1 空间一体化 116

6.3.2 功能适当混合 117

6.3.3 密度体验与空间模式的多样化 118

6.3.4 公交主导下的交通多元化 119

6.3.5 开放的人性化小尺度街区 120

6.3.6 亚热带植物的运用 121

6.4 策略建议一:构建亚热带中介空间体系 123

6.4.1 中介空间对紧凑型居住空间的缓冲意义 123

6.4.2 中介空间的类型 123

6.4.3 中介空间的作用 125

6.4.4 中介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126

6.4.5 中介空间体系的整合建议 126

6.5 策略建议二:高密度区域实施空间驳接 129

6.5.1 高密度居住环境问题分析 129

6.5.2 空间驳接概念的提出 130

6.5.3 空间驳接的可行性分析 131

6.5.4 空间“驳接”的内容和方法 132

6.5.5 空间驳接的概念设计 134

6.6 本章小结 136

第7章 微观尺度:采用多种途径,改善环境质量 138

7.1 居住空间紧凑化实现手段的量化分析与建议 138

7.1.1 住宅容积率影响因素分析 138

7.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139

7.1.3 广州住宅容积率数值变化范围的建议 143

7.1.4 几种提高住宅容积率方法的量化比较及建议 144

7.1.5 应用展望 149

7.2 紧凑型居住空间多样化的分析与建议 149

7.2.1 居住空间的紧凑化方程 149

7.2.2 居住空间的多样化分析 151

7.2.3 紧凑型居住空间多样化模型 151

7.2.4 紧凑型居住空间多样化评价 152

7.2.5 模型的实际应用 153

7.2.6 应用展望 155

7.3 紧凑型居住空间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156

7.3.1 紧凑型居住空间模式的分析 156

7.3.2 紧凑型居住空间模式的选用 157

7.4 紧凑型居住空间院落体系的分析与建议 158

7.4.1 我国青年建筑师的探索 158

7.4.2 策略建议: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前院后庭院落 158

7.5 本章小结 160

第8章 居住空间紧凑化开发强度控制 162

8.1 住宅开发强度的内在形成机制分析 162

8.1.1 开发强度形成机制分析 163

8.1.2 开发强度确定的注意点 167

8.2 广州城市住宅开发强度的管理现状 168

8.2.1 紧凑化强度控制方法的借鉴 168

8.2.2 广州开发强度控制的现状 171

8.2.3 广州开发强度控制的相关问题分析 173

8.3 广州居住空间紧凑化规划控制的初步建议 174

8.3.1 多维度确定住宅开发强度 175

8.3.2 建立科学的住宅土地供应模型 177

8.3.3 建立动态的多方协作机制 177

8.4 本章小结 178

第9章 紧凑化设计导则与应用 181

9.1 基于广州的紧凑化设计导则 181

9.2 基于导则的概念方案探讨——“亚热带中小尺度混合住区” 183

9.2.1 微观尺度:小地块的多类型空间组合 184

9.2.2 中观尺度:中介空间与功能混合 186

9.2.3 宏观尺度:强化边界的网络空间 189

9.3 基于导则的实例分析与评价 190

9.3.1 广州凤凰城小区 190

9.3.2 广州万科四季花城小区 191

9.3.3 广州凯旋新世界小区 192

9.4 本章小结 194

结论 195

附录:本研究已经发表的论文 199

参考文献 200

后记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