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跨入新世纪 2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 2
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一点理解 11
再谈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理解 22
书写当代,开创未来——上海文艺版《新世纪小说大系》总序 26
第二辑·当代小说阅读五种 32
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 32
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 55
从巴赫金的民间理论看《兄弟》的民间叙事 85
试论《秦腔》的现实主义艺术 105
再论《秦腔》:文化传统的衰落与重返民间 124
“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试论《生死疲劳》的民间叙事(之一) 136
人畜混杂、阴阳并存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试论《生死疲劳》的民间叙事(之二) 156
第三辑·阅读笔记 174
做同代人的批评家——与金理对话 174
文学还能不能面对当下社会生活?——与王光东关于近年来长篇小说变化的对谈 190
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 197
写父亲,太沉重——读阎连科《我与父辈》 203
读张炜《刺猬歌》 208
从《带灯》看“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叙事艺术 212
莫言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民间叙事 226
站在诺贝尔讲坛上的报告:《讲故事的人》 239
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258
被误读的人性之歌——读严歌苓的新作《芳华》 262
读刘醒龙《圣天门口》 267
读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272
后“革命”时期的精神漫游——读林白《致一九七五》 276
《富萍》:漂到大上海的浮萍 284
读王安忆《启蒙时代》 287
王安忆笔下变化中的上海 301
面对现实农村巨变的痛苦思考——论关仁山的创作兼论一种新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305
人生境界之上,还有精神境界——与储福金先生谈《黑白》的小说结构 327
约拿与尼尼微城的故事——读李兰妮的精神自传《旷野无人》 336
从《圣殿春秋》说到《龙窑》——兼谈畅销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区别 343
寻求岩层地下的精神力量——谈罗伟章的小说创作 352
读这样一本书——读彭小莲、刘辉《荒漠的旅程》 360
当代文学中的记忆创伤——读宁肯《沉默之门》 365
阅读陈离《惘然记》的几段札记 374
葛亮《北鸢》:此情可待成追忆 385
甫跃辉《安娜的火车》序 392
第四辑·艺术杂论 400
试谈当代戏曲的文学史意义 400
武侠、情色与剑——《卧虎藏龙》的艺术创造 405
塑造当代“脊梁”的艺术形象——奚美娟电影表演艺术欣赏 409
略谈电影《春蚕》的表演艺术 420
一个夸张的故事——观《青春禁忌游戏》有感 422
元气淋漓,高标独立——贺话剧《北京法源寺》在香港演出 424
豪放舞台婉约声——淮剧《半纸春光》观后 431
请循其本,上下求索——孙晓云的书法理论探索 437
关于鲁迅、里维拉和弗里达 442
《雕刻水墨——倪建明版画》序 447
第五辑·海藻留痕 452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上海文学〉五十年经典文选》总序 452
为什么要提倡短篇小说 463
走通两仪,独立文舍——主编《上海文学》的一点追求 466
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在《上海文学》2006年第七期的前面 469
期刊:上海文学的标志性品牌——兼谈《上海文学》的编辑思路 472
从细节出发——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艺术初探 477
最时髦的富有是空空荡荡——严歌苓短篇小说艺术初探 484
在柔美与酷烈之外——刘庆邦短篇小说艺术谈 493
踏进新的生活以后——读阿成的两篇小说 500
愿微光照耀她心中的黑夜——读林白的两篇小说 505
在精致结构中再现历史的沉重——张学东的短篇小说艺术 510
民间世界的善意与温暖——读肖克凡的几个短篇小说 515
什么是美丽的最好定格——读雪漠的《美丽》有感 519
“万物花开”闲聊录——林白访谈 523
我“痛”什么——陆星儿访谈 539
附录:重建象牙塔(王安忆)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