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4
1.2 相关概念定义 6
1.2.1 物质资本、投资及其回报率 6
1.2.2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7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9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1.4.1 研究方法 13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1.5 可能的创新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15
1.5.1 可能的创新 15
1.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17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19
2.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回顾与评述 19
2.1.1 早期人力资本投资思想 19
2.1.2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1
2.1.3 近期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新发展 23
2.1.4 简要评述 25
2.2 贝克尔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7
2.2.1 完全资本市场 27
2.2.2 不完全资本市场 30
2.3 世代交叠模型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33
2.3.1 世代交叠模型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33
2.3.2 世代交叠模型的应用领域 36
2.3.3 简要评述 38
2.4 经典世代交叠模型的假设和均衡分析 40
2.4.1 基本假设 40
2.4.2 家庭消费均衡分析 41
第3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回报率关系:理论研究 44
3.1 理论融合与分析框架构建 44
3.2 讨论与前提假设 47
3.2.1 讨论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性 47
3.2.2 讨论二:青年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消费 48
3.2.3 讨论三: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换:人力资本投资 49
3.2.4 关于经济环境、市场条件等的假设 51
3.2.5 关于厂商的假设 52
3.2.6 关于家庭的假设 52
3.3 模型均衡与求解 56
3.3.1 厂商行为 56
3.3.2 家庭行为 57
3.3.3 劳动力生成函数具体化的家庭行为分析 62
3.4 模型扩展与说明 63
3.4.1 模型扩展 63
3.4.2 几点说明 64
3.5 本章小结 65
第4章 中国省级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及其回报率估算:1996~2012年 67
4.1 引言 67
4.2 估算原理 68
4.3 指标选取与构造 69
4.3.1 资本投资 69
4.3.2 投资价格指数 70
4.3.3 折旧率的处理 71
4.3.4 基期资本存量估算 72
4.4 数据遴选与处理 73
4.4.1 基础数据的遴选与甄别 73
4.4.2 缺失数据处理 75
4.5 估算结果及特征分析 75
4.6 本章小结 82
第5章 中国省级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存量估算:1996~2012年 87
5.1 引言 87
5.2 估算原理 88
5.2.1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比较 88
5.2.2 人力资本永续盘存度量模型构建 89
5.3 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他中间变量 90
5.3.1 人力资本投资 90
5.3.2 人力资本投资转化率 92
5.3.3 计算期初始人力资本存量 93
5.3.4 人力资本折旧 94
5.4 指标选取与估算结果 97
5.4.1 人力资本投资 97
5.4.2 计算期初始人力资本存量 100
5.5 人力资本投资估算结果与特征 101
5.5.1 投资的绝对水平 101
5.5.2 投资的人均水平 102
5.5.3 人均投资的区域变化特征 103
5.6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结果、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104
5.7 本章小结 107
第6章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回报率关系:实证研究 119
6.1 引言 119
6.2 计量模型构建 121
6.2.1 总量人力资本投资计量模型构建 121
6.2.2 各分类人力资本投资计量模型构建 122
6.3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124
6.4 全国回归结果与讨论 127
6.5 分区域回归结果与讨论 133
6.6 本章小结及政策含义 139
第7章 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政府治理及物质资本回报率 142
7.1 引言 142
7.2 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边界划分 144
7.3 政府治理模式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 146
7.4 计量检验 150
7.4.1 模型与指标选取 150
7.4.2 数据和检验结果 153
7.5 本章小结 158
第8章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增长贡献的变化 161
8.1 引言与文献回顾 161
8.2 理论逻辑:假说与推论 163
8.2.1 增长源泉的再探讨:假说 163
8.2.2 要素对增长贡献的变化:推论 166
8.3 实证研究设计 168
8.4 实证结果分析 171
8.5 本章小结 178
第9章 结论、政策含义及未来展望 180
9.1 结论 180
9.1.1 理论方面 180
9.1.2 实证方面 181
9.1.3 政府治理和政策方面 183
9.1.4 在两大要素的互动性及其增长贡献研究方面 184
9.2 政策含义 185
9.3 研究展望 187
参考文献 189
后记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