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图像 385
第十八章 佛教历史背景与佛教图像概况 387
第一节 隋唐五代佛教历史背景 388
一、隋唐五代政治文化 388
二、隋唐五代佛教 390
第二节 隋唐五代佛教图像 398
第十九章 佛教图像生产 407
第一节 供养人 408
第二节 制作者与生产机制 414
一、名家与工匠 414
二、画行与画院 416
第三节 敦煌画稿 422
一、敦煌画稿发现的意义 423
二、敦煌画稿与敦煌图像 426
三、有待分析的问题 428
第二十章 佛教图像构成 433
第一节 龙门石窟图像 434
第二节 敦煌石窟图像 446
一、隋代 446
二、初、盛唐时期 452
三、吐蕃统治时期 456
四、归义军时期 460
第三节 四川石窟图像 464
一、川北石窟 464
二、川中石窟 470
第二十一章 佛教图像传播 479
第一节 佛殿窟图像传播 480
一、莫高窟第45窟形制与图像 480
二、两种观瞻视角 482
三、莫高窟第45窟图像传播的意义 485
第二节 变相与变文讲唱 490
一、敦煌变文的讲唱仪轨 490
二、配合变文讲唱的变相 492
三、变相意义的传播 496
第二十二章 净土图像与信仰 501
第一节 弥勒净土与药师净土图像 502
一、弥勒净土图像与信仰 502
二、药师净土图像与信仰 506
第二节 西方净土图像的发展与演变 512
第三节 西方净土图像与信仰 522
第二十三章 密教图像与信仰 531
第一节 初唐时期龙门石窟的密教图像 534
第二节 法门寺地宫密教图像与晚唐密宗 538
第二十四章 观音菩萨图像与信仰 549
第一节 观音主尊身份的凸显:观音经变的演变 550
一、隋代观音经变 550
二、唐代观音经变的发展 552
三、新式观音经变的出现 554
第二节 主尊身份的强化:密教观音图像的兴盛 558
一、十一面观音图像 559
二、千手千眼观音图像 563
三、不空羂索观音与如意轮观音图像 571
第三节 观音信仰的兴盛:显、密观音图像的融合 578
一、显、密观音图像的相互借鉴与影响 578
二、显、密观音图像之间的组合 582
第二十五章 文殊、普贤菩萨图像与信仰 587
第一节 乘狮文殊与乘象普贤图像组合的形成 588
第二节 文殊、普贤菩萨图像的发展 594
第三节 新样文殊与五台山化现图 602
一、新样文殊 602
二、五台山化现图 606
第二十六章 佛教图像本土化 617
第一节 本土艺术形式的借用:屏风式图像 618
一、屏风式图像的起源 618
二、屏风式图像与变文 621
第二节 富有本土特色的行道僧图像 628
一、画史文献记载的行道僧图像 628
二、行道僧图像的起源 631
三、唐代行道僧图像 634
小结 638
第四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图像 643
第二十七章 佛教历史背景与佛教图像概况 645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历史背景 646
一、宋、辽、金、西夏、大理国政治文化 646
二、元明清时期政治文化 648
三、宋、辽、金、西夏等佛教 649
四、元明清时期佛教 653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图像 656
一、北宋、南宋佛教图像 656
二、辽、金、西夏、大理国佛教图像 658
三、元明清佛教图像 662
四、西藏佛教图像 665
第二十八章 佛教图像生产 669
第一节 制作者 670
一、画师、镌作与塑匠 670
二、文人、禅僧画家 674
第二节 生产机制 682
第二十九章 佛教图像构成 687
第一节 佛教寺院图像 688
一、河北正定隆兴寺 688
二、山西平遥双林寺 689
三、北京法海寺 692
第二节 佛教石窟图像 696
一、榆林窟 696
二、子长钟山石窟 702
三、大足北山、宝顶山石刻 704
四、飞来峰石刻 712
第三十章 佛教图像传播 717
第一节 佛教寺院图像传播 718
第二节 密教坛场图像传播 720
第三十一章 罗汉图像与信仰 729
第一节 十六罗汉图像 730
一、文献记载的早期十六罗汉图像 731
二、十六罗汉图像的发展与演变 732
第二节 十八罗汉图像 736
一、有关十八罗汉的文献著录 737
二、十八罗汉图像“新样”的产生 739
三、图像对信仰的影响 743
第三节 五百罗汉图像 746
一、宋代五百罗汉图像 747
二、元明清时期五百罗汉图像 750
第三十二章 水陆图像与水陆法会 755
第一节 水陆法会与水陆仪轨 756
一、水陆法会的起源与发展 756
二、“南水陆”和“北水陆”的法会仪轨 758
第二节 元明清水陆图像的发展与演变 766
一、元代水陆图像 767
二、明代水陆图像 770
三、清代水陆图像 776
小结 780
参考文献 784
后记 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