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宏微观架构的经济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博谛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19602031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最大的特色首先是改变了有经济学以来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无论是凯恩斯之前的古典、新古典,还是凯恩斯之后的宏微观,本书架构均与其大不同,直接从“大自然、资源”这些最基础最实在的概念入笔,在阐述了归纳为经济学四大基础规律之后,将经济学体系分为“增长的财富创造过程”及“财富分布的偏态与正态两种状态下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三篇,最后提出建设“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可作为领域“基础上的“财富持续增长、民众自由幸福”社会的变迁路径原则。这种体系与常见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巨大乃至本质的区别。

第一篇 经济的基础规律 1

第一章 自然与人类 3

一、大自然 3

二、自然资源及其可用性、差异性 3

三、自然资源与人的生存、享受 3

四、人类的智慧与智慧化劳动及其差异性 3

五、生产资源及其差异性 4

六、自然资源、生产资源与人类可享用的财富及其差异性 4

七、资源的差异性:质量分级与优良资源的有限性 5

本章小结 5

第二章 人类与人 6

一、人类及人的特点 6

二、人类的需求:层次及差异性 6

三、人类争夺占有优良资源倾向的定理 7

四、人类个体之间的禀赋差异性 8

五、理性经济人、理性与有限理性 8

(一)理性经济人概念及非假设的客观存在 8

(二)理性、有限理性与理性经济人的联系与区别 9

六、人类可享用财富与货币、收入 10

第三章 人类的智慧化劳动与资源的结合、增长的财富 12

第四章 经济基础的四个规律 13

第一节 为什么是经济的基础规律而不是假设? 13

第二节 第一至第四经济基础规律综述 14

第二至四章小结 15

第二篇 增长的财富创造过程 17

第一章 财富增长过程的基础概念及观点 19

第一节 人的劳动 19

一、劳动的定义 19

二、劳动的分类,社会有效劳动与社会无效劳动 19

三、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劳动复杂度 20

四、劳动与运动的区别 20

第二节 效用与商品的效用 21

一、效用与商品效用的概念 21

二、商品效用的计量方式: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21

三、基数效用论中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 21

四、效用的计量是客观存在的 22

第三节 产品、待销售商品与商品的概念与区分 22

第四节 商品价值与价格 22

一、关于商品价值与价格的探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22

二、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23

1.劳动价值论是第四经济基础规律自然形成的一种观点 23

2.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观点 23

3.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观点 23

三、效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 24

1.效用价值论是第四经济基础规律需满足人的需求而自然形成的一种观点 24

2.效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24

3.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 25

四、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分歧辨析 26

五、效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29

六、为什么没有“资源价值论”? 29

第五节 货币 30

一、货币曾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0

二、货币的发展演变史 30

1.物物交换时代:以双方都能接受的物品促成交换 30

2.金属货币时代 30

3.金银货币时代 31

(1)银本位 31

(2)金银复本位制 31

(3)金币本位制 31

(4)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32

4.纸币时代 32

(1)与黄金自由兑换的纸币流通时代 32

(2)不兑现本位及纸币本位制时代 32

5.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时代 33

三、货币的职能作用 34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34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职能 34

3.货币贮藏职能与纸币的储存职能 34

4.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35

5.世界货币职能 35

第六节 资源占有的结构、判断标准与阶级性的恒在 36

一、资源占有的结构化表现及制度强化 36

二、阶级的定义与划分、阶级性的恒在 37

三、判断真实地占有资源的两个标准 37

第七节 产权清晰界定与资源、财富的占有 38

一、产权清晰界定的制度是财富增长的坚实平台 38

二、科学与完善的产权制度可以发挥的作用 39

三、明晰产权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基础 40

四、产权的概念分类 40

第八节 劳动分工:四大规律作用的必然产物 41

一、四大经济基础规律作用下,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效用机制是促进社会分工的内在机制 41

二、劳动分工的好处 42

三、劳动分工的分类及知识分工、社会分工 42

四、批判与反对劳动分工的理论观点 43

五、劳动分工理论的最新发展:劳动分工带来规模报酬递增 44

本章小结 45

第二章 人类需求的扩展、商品效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分析 46

第一节 效用、偏好与需求的扩展 46

一、效用与偏好 46

二、人类需求的扩展 46

三、弹性概念与人类需求扩展的弹性 47

第二节 商品的效用价值与货币的效用价值运行机制 47

一、产品、商品、单个商品的效用价值、商品总的效用价值 47

二、货币的效用价值与边际效用价值 48

三、获得货币收入数量的函数表达式 50

四、效用价值论的个体基础与商品价值绝对统一的无解 50

第三节 基数效用论 51

一、基数效用论中的总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需求定理 51

二、基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及需求曲线 52

三、消费者剩余及其根源分析 53

第四节 序数效用论 54

一、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 54

二、序数效用论的边际替代率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5

1.边际替代率 55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5

三、序数效用论中的预算线 56

四、序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 56

五、序数效用论中收入或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57

1.收入消费曲线 57

2.需求收入弹性 58

3.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恩格尔定理 58

4.价格消费曲线 59

5.商品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含义 59

6.需求的交叉弹性 60

7.需求的价格弹性 60

第五节 市场需求曲线 61

本章小结 62

第三章 商品的创造、生产与财富的增长历程 63

第一节 产品创造与生产的前提条件 63

第二节 货币边际效用为正必然形成商品供给定理及供给曲线 64

第三节 供给价格弹性 65

第四节 供求曲线 66

一、供求曲线及成交点 66

二、供求曲线的移动 66

第五节 参与财富创造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67

一、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67

二、劳动力供给并不存在供给曲线悖论 68

本章小结 68

第四章 企业、商品供给与财富增长过程:成本、收入、效益分析 69

第一节 工厂企业出现及其根源分析 69

一、简单商品供给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 69

二、工厂企业出现的根源分析 69

第二节 工厂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 70

一、构成产品的成本概述 70

二、短期成本的一些概念及其关系: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71

三、长期成本的概念及其关系: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73

四、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沉没成本 76

第三节 工厂企业产品的产量分析 77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概念 77

二、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的关系 78

第四节 工厂企业生产商品的收入分析 79

一、总收入、平均收入与边际收入含义 79

二、常规行业与知识经济的总收入、平均收入与边际效入 79

第五节 工厂企业的成本收益优化决策 80

一、等成本线(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 81

二、等产量曲线(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 82

三、等产量曲线的类型 83

四、成本极小化条件 84

五、盈亏收支平衡与收入最大化条件 85

六、利润最大化条件 85

七、成本极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86

八、利用成本收入利润分析来进行项目决策 86

1.贡献分析法 87

2.盈亏平衡分析 87

3.实现目标利润的本量利分析 87

九、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88

1.规模报酬含义 88

2.企业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89

3.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分析 89

4.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来解释规模报酬的变动原因 89

5.确定规模大小,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90

十、企业规模报酬与长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91

1.企业的长期扩展径 91

2.规模报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92

十一、学习效应与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报酬 93

十二、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 94

本章小结 95

第五章 企业所处的市场类型及财富增长的市场策略 96

第一节 垄断的必然与商品时代垄断和竞争的并存 96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97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97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 98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 99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及特点 99

二、垄断竞争的优劣点 100

三、技术创新在垄断竞争市场中起决定胜败的核心作用 101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 102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定义及特点 102

二、博弈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定价定量的运用 103

三、寡头垄断企业的优势 103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 104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104

二、完全垄断的需求曲线与无规律供给曲线的原因 104

三、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 104

四、完全垄断市场的弊端 105

第六节 四种市场结构类型的综合比较 107

第七节 可竞争市场及其理论 107

一、可竞争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108

二、单一产品的完全可竞争市场 109

三、多产品完全可竞争市场 109

四、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优点 110

本章小结 111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之辩:财富增长的效率与垄断 112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含义 112

第二节 财富增长的效率与垄断之辨 112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 113

第四节 哈佛结构主义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观点 114

第五节 芝加哥效率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116

第六节 新产业组织理论 117

本章小结 120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与财富增长的产业选择 121

第一节 概述:产业结构定义及研究的问题 121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1

一、产业结构思想渊源 121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过程 122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具体分类 123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 123

二、产品生产部门分类法 124

三、生产要素分类法 124

四、战略关联方式分类法 124

五、立体产业分类 125

六、标准产业分类法 126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特征:趋势性变化 126

第五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27

第六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129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129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129

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129

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129

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129

第七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模式 130

一、平衡增长模式和非平衡增长模式 130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131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132

第八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32

一、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32

二、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33

三、对外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33

四、社会制度、政策与发展战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33

五、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34

第九节 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134

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 134

二、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34

第十节 测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度与高度 135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内容及测度方法 135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定义、内容及测度方法 136

第十一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137

一、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37

二、可参考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38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138

2.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139

第十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139

一、区域界定、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增长 139

二、确定区域间产业结构异构与同构的方法 140

本章小结 141

第八章 实现货币财富增长的飞跃——商业贸易 142

第一节 商业贸易产生的必然性 142

第二节 以古中国为例看市场、货币、商业产生和发展过程 142

第三节 商业、贸易的含义及其组织模式:直销和纯商 143

第四节 商业贸易的性质特征 144

第五节 商业在促进财富增长、社会进步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145

第六节 商业的职能体现及现代商业的内涵与外延形态 147

第七节 商业贸易的供需定理及经济学其他理论运用 147

第八节 商业的三种流、承担商业风险及分享生产利益 148

第九节 克服货币、制度及文化差异的国际贸易 149

第十节 商品期货的产生、发展及其职能 149

一、商品期货产生历史 149

二、商品期货的含义与商品期货的三大职能 150

第十一节 关于商业贸易方面的理论 153

一、重商主义的反自由贸易论 153

二、自由贸易理论 154

1.斯密的自由贸易论及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154

2.李嘉图国际贸易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 154

3.约翰·穆勒国际贸易的“相互需求规律”论 155

4.马歇尔的贸易相互需求理论 156

5.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要素禀赋论 157

6.新要素贸易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 159

7.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162

8.贸易诸理论的小结:以自由贸易观为基础 163

三、贸易壁垒的内容及非关税壁垒之辨析 163

本章小结 165

第九章 增长财富的扩张运营:货币与金融 166

第一节 商业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必然带动货币与金融的发展 166

第二节 货币与金融机构发展的中国史例 166

第三节 从欧洲银行业发展历程看“金融业发端于商业” 171

第四节 中国明清钱庄与欧洲银行的对比看“自由商业推进金融发展” 173

第五节 金融的本质是平等主体自由交易的信用 175

第六节 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 176

一、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媒介融通功能 176

1.直接融资 176

2.间接融资 178

3.融资的其他分类方式 179

二、金融机构的结算支付功能 179

三、金融机构的分散及转移风险的功能 180

四、金融机构的改善信息不对称功能 180

五、金融机构的引导产业发展,配置资源的功能以及体现政府政策的倾向性功能 180

第七节 产权清晰与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现代特点 181

第八节 金融各行业的业务内容及相互关系 182

第九节 银行的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及其相关理论 183

一、银行的负债业务及其理论 184

二、银行的资产业务及其理论 185

三、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均衡管理及其理论 186

四、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理论 186

第十节 银行的信用创造:纸币货币的扩张与派生存款 187

第十一节 纸币的滥发导致通货膨胀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 189

第十二节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及货币的利率与利息 191

一、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191

二、关于货币供需量及物价关系的理论发展历程 193

三、利息是人与资源的劳动结合所创造增长的财富一部分 197

1.利息是贷款本金的增量货币报酬 197

2.利息与利率的经济学理论 197

3.从第四经济基础规律中理解利息与利率的本义 198

4.利率的不同概念分类 199

四、从第四经济基础规律来研究一个国家的货币需求与供给 200

1.金属货币时代的货币供给、需求与物价的关系 200

2.纸币货币时代的货币供给、需求与物价的关系 201

本章小结 205

第十章 影响财富增长的多因素论 206

第一节 财富增长的内在直接因素与内在间接因素的多因素论 206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理论 207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论 208

二、库兹涅茨的技术、制度、思想影响经济增长论 208

三、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六因素论 208

四、魁奈、哈罗德和多马经济增长的资本决定论 209

五、柯布—道格拉斯新古典劳动、资本、技术决定论 210

六、罗默、卢卡斯内生技术进步与规模收益递增促进经济增长论 210

七、诺斯制度创新决定经济增长论 211

本章小结 212

第三篇 财富结构偏态分布下的市场、经济与社会 215

第一章 增长财富的流向与分布结构 217

第一节 增长财富的流向:企业、行业与市场的角度分析 217

一、开办并运营成功企业的货币资金流向分析 217

二、不同行业的企业及不同类型市场中货币财富的流向分析 219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帕累托曲线图显示财富畸形集中 220

第三节 度量财富分布状态的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222

一、洛伦兹曲线 222

二、基尼系数 224

第四节“马太效应”:一种描述财富分布两极分化的方法 225

第五节 欧拉定理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约束条件反证财富分配并非各得其所 225

第六节 商品经济社会中,资本市场加速财富分化 226

本章小结 227

第二章 从人类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帕累托效应 228

第一节 动物的领域占据及称王称霸倾向的本能 228

第二节 早期人类,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首领优先权利 229

第三节 帝王、奴隶主、地主掌控资源与财富的时代 230

第四节 工业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与财富集中 231

第五节“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的否定及欧洲财富偏态分布的依然 231

第六节 财富分布帕累托效应极化测度方法的研究 233

一、沃尔夫森“极化指数”测量收入分布极化状态 234

二、泰尔熵标准或者泰尔指数测量收入不均等状态 234

三、ER型指标测量收入分布状态的极化特征 234

四、偏离值法测量收入分布状况 235

第七节 对应帕累托效应、偏态分布的正态分布 236

本章小结 237

第三章 财富偏态分布下供需非均衡运行机理 238

第一节 财富分布两极分化致经济混乱及危机的疑问 238

第二节 供需的非均衡:总需求、实效需求、实效供给与总供给 238

第三节 实效需求与实效供给的关系如自行车的齿轮与链条 241

第四节 供需失衡下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 242

本章小结 244

第四章 非市场出清与市场失灵 245

第一节 均衡与市场出清的分析 245

第二节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46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246

二、市场失灵的七大表现 247

三、市场失灵七个表现的关系分析 249

本章小结 250

第五章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及其相关理论 251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含义及其演化过程 251

第二节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行业与国家传导 252

第三节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一次财富的再分布过程 253

第四节 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常规模式 253

第五节 经济危机的破坏力 254

第六节 对经济状况变化统计调查监测的指标体系 255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分类与测度指数 257

第八节 关于经济危机的其他理论解释与评析 258

一、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理论 258

二、霍布森的经济危机原因论 259

三、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经济萧条理论 260

四、其他经济危机原因分析的理论 260

本章小结 263

第六章 社会危机、阶级争斗与斗争 264

第一节 前工业社会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 264

第二节 社会危机的定义、特点及阶级对抗 265

第三节 阶级对抗的四种形式 266

一、思想观念对抗 266

二、经济对抗 266

三、政治对抗 266

四、暴力战争对抗 267

本章小结 268

第四篇 财富结构正态分布的市场、经济与社会 269

第一章 为什么是正态分布? 271

第一节 正态分布的含义、函数、由来及特点 271

第二节 自然世界无处不显示正态分布 272

第三节 正态分布、正态哲学与正态世界观 274

第四节 独立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274

第五节 财富并不呈现正态分布状态的数理及经济第四基础规律的根由分析 275

第六节 效用函数确定收入最优的分布函数为偏态,但社会福利函数最优(或最大)要求的收入分布为正态 276

第七节 需求与商品的正态分布要求调整财富也成正态分布 279

本章小结 281

第二章 偏态分布正态化对比的特征指标测算 282

第一节 不同财富分布结构运用简易基尼系数法的测算对比 282

第二节 偏态分布含义、图形及其特征指标 283

第三节 财富偏态分布可容忍特征指标的一种测算方法 286

一、构建推导财富偏态分布可容忍特征指标的代数分析模型 286

二、设置财富分布不同状态下的数字模拟测试运算 288

三、对模拟的不同财富分布状态测试结果列表对比分析 299

四、可容忍特征指标“三个1”法较基尼系数法更准确简洁 303

五、调整社会财富分布状态的相对最优目标值及政府可容忍不干预的取值区域 305

第四节 为什么要求财富的均匀分布是反自然、逆经济规律的? 308

第五节 结论:财富的正态分布是大同社会的基础及表现形态 310

第三章 财富偏态分布正态化调整渠道:税收、财政 312

第一节 税赋的由来:资源拥有者向资源缺乏者征收的租金 312

第二节 资源拥有者阶级习惯性扩大税赋范围 312

第三节 近代税赋支出功能增加后税赋征收的随意性 313

第四节 确保税赋征收的税收制度 314

第五节 税赋资金的使用 316

第六节 财政资金用于企业投资是为理论误导的结果 317

第七节 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分类、作用及原则 320

第八节 关于税收的理论 322

一、税来自于人民授权的社会契约论 322

二、税是国家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相互交换说及公共需要论 323

三、供给学派的最佳税率点理论 323

四、凯恩斯主义的“税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重要工具”论 324

本章小结 326

第四章 财富偏态分布正态化调整渠道之二:金融与中央银行制度 327

第一节 中央银行产生的内在必然性 327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职能和管理目标的变化 328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328

二、中央银行由政府赋予的新职能 330

三、中央银行四个目标的设定与政府的深度介入 331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332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332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333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333

第四节 中央银行可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 334

第五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338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环节、工具发展及相关理论 338

二、货币政策效应含义、分类及其相关理论 339

第六节 纸币本位制下币值稳定是央行、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 340

第七节 如何发挥中央银行在财富正态化分布的作用 342

本章小结 343

第五章 财富正态化分布与反垄断 344

第六章 政府的有限作用、政府失灵与财富分布正态化 346

第一节 政府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功能演化 346

第二节 政府职能“公共物品提供者”变化结果与政府经济学 347

一、财富正态分布建立在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职能定位 347

二、政府经济学的产生及与财政学的区分 347

三、政府经济学产生的理由根本点在于市场失灵 348

四、“政府经济学”对政府外延的扩展及政府职能的扩展 349

第三节 政府失灵的含义、表现及原因分析 352

本章小结 356

第五篇 财富持续稳健增长 民众自由幸福的社会 357

第一章 政府职能领域的清晰界定 359

第一节 混合经济也得区分市场与政府“混合”的领域边界 359

第二节 利用尽可能穷尽排列法来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可作为领域 360

第三节 市场会做错事 政府也会做错事 365

本章小结 366

第二章 价值理念变迁与制度变迁 367

第三章 法治与政府组织架构的权力分立制衡形态 380

第一节 正式规则变迁、制度变迁与权力分立制衡 380

第二节 分权制衡概念、理论及其标准范式实践 381

第四章 股份公众公司应用分权制衡原则架构治理组织 383

第一节股份公众公司如何应用分权制衡架构组织体系 383

第二节 股份公众公司应用分权制衡的成本及其应用理由 385

第五章 并不拘泥权力来源的分权制衡核心目标及其可竞争状态 387

第一节 分权制衡的核心并不拘泥权力来源的案例分析 387

第二节 分权制衡与政权权力的可竞争状态 389

本章小结 390

结论 权力分立制衡的政府在其领域内作为,确保资源全要素产权明晰的市场持续稳健地增长财富 391

参考书目 393

附录一:测算合意财富分布状态特征值的数据 396

附录二:验证“三个1”法结论可靠性的测算数据 402

出版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