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综述 1
第二节 朝鲜电影的发展历程 6
一、殖民地时期的朝鲜电影(1895—1945) 6
二、建国初期(1948—1955) 9
三、千里马运动时期(1956—1966) 10
四、繁荣鼎盛期(1967—1989) 11
五、萧条衰退期(1990—2000) 14
六、新世纪以来 15
第三节 朝鲜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16
一、历史契机 16
二、关系互动 21
第一章 主体思想指导下的朝鲜电影 27
第一节 朝鲜电影的本质与功能 28
第二节 朝鲜电影的创作原则 30
一、人民性原则 31
二、现实性原则 33
三、主体性原则 35
四、民族性原则 38
第三节 朝鲜电影的创作方法 39
一、“种子”理论 40
二、主体现实主义方法 42
第四节 朝鲜电影的创作机制 45
一、党的领导 45
二、速度战 47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精神碰撞 50
第一节 “恨”文化与朝鲜电影 51
一、“恨”的继承与嬗变 51
二、“恨”的纾解与超越 57
第二节 主体意识与朝鲜电影 61
一、主体意识的产生与流变 62
二、朝鲜电影中的主体意识 67
第三章 民族革命与电影叙事的逻辑印证 72
第一节 罗曼史:朝鲜电影中的历史叙事 73
一、合法性与电影叙事 73
二、历史叙事策略 76
第二节 英雄神话:朝鲜电影中的原型结构 83
一、英雄出走 84
二、冒险之旅 86
三、“神”授真经 87
四、王者归来 89
第三节 情节剧:朝鲜电影中的经典类型 91
一、情节剧与朝鲜电影 91
二、情节剧元素的来源 101
第四章 “家—国”伦理与人物形象塑造 105
第一节 民族的“父亲” 106
一、“父亲”的“缺席” 107
二、“父亲”的重建 109
第二节 双面的“母亲” 117
一、革命的“母亲” 118
二、世俗的“母亲” 122
第三节 祖国的“儿子” 126
一、“儿子”的出场 126
二、“儿子”的命运 129
三、“儿子”的悲剧 134
第四节 将军的“女儿” 135
一、无父/有父 136
二、无性/有性 139
第五章 革命美学与视听风格的双重并置 145
第一节 朝鲜电影的空间构建策略 146
一、空间的革命化:农村/城市、遮蔽/显现 147
二、空间的伦理化:内/外、左/右、中间/边缘 151
三、空间的主体化:仰/俯、在场/缺席 154
第二节 革命的符号化表征 155
一、革命与仪式符号 155
二、革命与象征符号 161
第三节 歌声中的意识形态 167
一、朝鲜电影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 168
二、朝鲜电影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 174
附录 引入中国的朝鲜译制片名单 179
参考文献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