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视域下的禅宗音乐美学著述诠释 3
引言 3
第一章“以音声为佛事”:禅门音乐审美化生存方式 8
一“以音声为教体”:禅宗文化的重要特性 9
(一)“以音声为佛事”,是“高扬向上宗乘,大作无边佛事”,获“超劫成佛之功”的重要法门 10
(二)“以音声为佛事”是“即事显理”,“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的重要场所和渠道 13
(三)“以音声为佛事”具有巨大功能,源于它的“梵音清雅,令人乐闻”,“音声微妙,称适人心”,有很强的审美感召力 16
二 禅道万千法门,“音声佛事”处于优先地位 19
(一)“世间所有一切事法”,“莫不皆从音声演出” 19
(二)“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22
三创“清规”,建“仪轨”:禅宗音乐生活制度化 24
(一)“兴礼乐,定宗纲”,“礼以立中道,乐以导性情” 25
(二)“朝暮课诵”:禅宗基本生活与音乐审美活动 26
第二章“村歌社舞释迦禅”:禅宗音乐审美世俗化 33
一 佛曲的俗化与传播 34
(一)禅师用俗曲“唱道”与“授徒” 34
(二)“法乐自娱”与俗曲“度尽迷云” 44
二“耍笑讴歌是佛法”,“酒肆歌楼,是佛境界” 50
(一)“耍笑讴歌作佛事”,“耍笑与讴歌,愈听声愈好” 51
(二)“或歌或舞,头头尽是吾家事,处处全彰妙总持” 52
(三)“小艳情词、绵州巴歌,皆足使学者销意中之积滞,出眼内之金尘” 53
(四)“歌楼舞榭,箫鼓齐鸣,尽是触著磕著透露风光底时节” 54
三“村歌社舞,共话无生”、“樵歌牧语,句句吐佛祖心髓” 55
(一)“看取村歌社舞”以“识祖意西来” 55
(二)“村歌社舞释迦禅” 56
(三)“村歌社舞,此是新年头底佛法” 57
第三章 以乐喻禅:禅宗音乐美学的独特风貌 59
一“以琴理喻禅”:以乐喻禅命题的提出 60
(一)“以琴理喻禅” 61
(二)“以琴说法” 62
(三)“合琴与禅为一致” 63
二“妙音”与“妙指” 64
(一)“修行六度”,修持“楞严大定” 65
(二)“衲僧分上”用功夫 66
(三)“善用其心”,清除“妄想颠倒” 67
(四)求“诸大佛祖,曲垂方便” 69
(五)不能“执之失度”,只能“放之自然” 70
(六)“非妙音妙指能发” 71
三“参禅如调弦之法” 71
(一)“受戒参禅,如调弦相似,缓急得中,则思过半矣” 74
(二)参禅用心如弹琴,“心若调适乃可得道” 74
四“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与“竹不如丝,丝不如肉” 76
(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77
(二)“竹不如丝,丝不如肉” 79
五“礼乐谦恭,进退揖让,丛林标准,后学蓍龟” 81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2
(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84
第四章 诗乐联姻呈禅心:颂古展示公案禅意的音乐审美视角 87
一“笙歌杂沓阴阳调,吹落昙花香满林”:关注公案的音乐表演性 88
(一)“头白头黑”:“如抱焦桐,悠扬品弄”,盛装尽兴“舞遍胡笳十八拍” 88
(二)“马祖玩月”:“吹个无孔笛,清音聒天地” 90
二“古制焦桐弹至今,调中翻复验知音”:申说勘验、寻求知音的重要性 91
(一)“赵州勘二庵主”:“高山流水分明极,未识于今孰解听” 92
(二)“北斗藏身”:“古音不动时人耳,适遇子期互唱酬” 92
三“一种没弦琴,弹尽古曲调”:描述禅意和悟境的不可言说性 94
(一)“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一種沒弦琴,彈盡古曲調” 95
(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琴子無弦如弄引,世間幾個是知音” 96
四“横将玉笛逆风吹,不犯宫商调自奇”:盛赞禅法门风的独特性 97
(一)“一喝不作一喝用”:“木人执笏舞三台,杨柳蕴情歌石女” 98
(二)“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横将玉笛逆风吹,不犯宫商调自奇” 101
五“自从舞得三台后,拍拍元来总是歌”:揭示经典“话头”意蕴的丰富性 102
(一)“德山托钵”:“湘江一曲渔家乐,不涉宫商调更清” 103
(二)“日面月面”:“无弦一曲天然别,地北天南谁解弹” 104
(三)“天寒人寒”:“吹尽风流大石调,唱出富贵黄钟宫” 106
第五章 禅苑绽新葩:禅宗音乐美学的理论探讨 109
一“此心在乐,为韶为濩”:音乐创造之本源 110
(一)“至芳至洁至大者,心也” 110
(二)“其为音也,出于天籁,生于人心” 113
二“传心”、“畅情”与教化:音乐艺术之特征 114
(一)“丝竹可以传心” 115
(二)“高歌适情”,“援琴抒怀” 118
(三)“一弹行便万籁寂,再拨坐觉诸根歇” 119
三“声音之道,在乎性情”:审美主体的心灵建构 122
(一)“声闻相触妄情生”,“闻尽声亡情自释” 122
(二)“自非钟子耳,谁识伯牙心” 125
(三)“幽思一曲难成调,费尽描摹在指端” 129
四 倡雅正,崇太古:音乐艺术之审美追求 132
(一)“和而不失其正,乐而不失其节” 132
(二)“音韵苍劲,曲调高古” 134
(三)“最喜琴声清入骨” 136
余论 140
下编禅宗音乐美学著述撷要 145
编者说明 145
寒山 147
皎然 152
玄觉 155
怀海 157
德诚 163
良价 164
大同 168
义存 169
齐己 171
释静 释筠 173
彦端 175
文益 176
德韶 178
延寿 179
省念 185
重显 187
全举 190
文悦 192
宝觉 193
契嵩 195
克文 198
义青 201
道潜 204
道灿 206
法演 207
道宁 209
慧懃 211
道行 214
德因 216
惠洪 220
彦琪 226
怀深 227
守珣 230
宗杲 232
晓莹 234
悟本 238
显端 240
慧初 241
清了 242
正觉 243
明辨 247
如喆 249
昙华 251
慧远 253
印肃 256
惠才 260
居简 261
师范 263
普济 266
智愚 268
善卿 273
广闻 278
普宁 281
妙伦 283
宗赜 286
祖钦 288
祖源 290
元正 291
法泉 294
止翁 295
辩禅师 296
了堂惟一 297
释真 300
如珙 302
云岫 303
清茂 305
明本 308
永中 如卺 311
先睹 314
清珙 315
善住 317
大诉 319
元长 322
环溪惟一 323
惟则 325
清欲 327
智及 334
文明 336
正印 338
行端 341
德辉 344
无愠 347
德然 349
来复 352
居顶 354
文琇 356
大韶 359
如空 361
法会 363
袾宏 366
性冲 373
真可 374
德清 384
正传 389
退隐 391
圆澄 392
圆信 394
圆修 396
元来 400
深有 407
元贤 408
观衡 417
广真 418
智訚 424
隆琦 428
道盛 430
通贤 432
明方 434
正明 438
通云 440
道忞 442
海明 447
慧觉衣 450
通门 451
如愚 454
慧机 455
行彻 458
函可 460
净斯 462
通醉 463
行元 464
行舟 469
大智 472
灯炳 486
弘赞 488
行喜 490
通琇 492
今释 495
灯来 502
智祥 504
古雪哲 505
道霈 508
如一 513
觉聆 515
牧公 516
印正 519
本升 521
福度 523
允汾 525
福慧 527
慧海 529
元玉 533
性潡 535
蕴上 537
悟元 540
竹峰 541
元璟 543
净现 547
悦可 550
显权 552
空尘 553
竹禅 563
开霁 565
仪润 567
敬安 570
后记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