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三国两晋南朝卷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振鹤主编;胡阿祥,孔祥军,徐成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9126808
  • 页数:903 页
图书介绍:本卷旨在通过对传世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精细考证、系统分析,并充分吸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进行全面讨论,对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建置,包括政区沿革、领属关系、治所变迁、境域盈缩以及置废并析诸般情形,作尽可能详尽的复原。

绪言 1

一、相关概念 1

二、学术回顾 4

三、文献资料 7

四、基本思路与核心理论 12

五、关键原则 15

六、“理解的同情” 19

第一编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与政区制度概述 25

第一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疆域变迁 25

第一节 三国疆域变迁 28

一、曹魏疆域 28

二、蜀汉疆域 33

三、孙吴疆域 35

第二节 西晋疆域变迁 38

第三节 东晋南朝疆域变迁 41

一、东晋疆域 42

二、刘宋疆域 44

三、萧齐疆域 46

四、萧梁疆域 46

五、陈朝疆域(附后梁疆域) 49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朝疆域变迁的分析 51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朝之政区制度 57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府州郡县乡里制度 58

一、都督与都督府 58

二、州与刺史 60

三、郡、国与太守、内史、相 61

四、县与令、长、相 64

五、乡里与乡里吏 66

第二节 三国比于郡县的尉部 68

一、诸部都尉、属国都尉、典农校尉:比郡的尉部 69

二、典农都尉、屯田都尉:比县的尉部 72

三、西晋废尉部为郡县 73

第三节 三国、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 74

一、三国的遥领与虚封 76

二、东晋南朝的遥领与虚封 79

三、遥领、虚封所见之正统观念及实践 82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 83

一、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与成立原因 85

二、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及其分析 96

三、侨州郡县与侨籍的整理:土断 119

四、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 137

第五节 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 153

一、双头州郡的概念 153

二、双头州郡的种类与名称 154

三、双头州郡的设置与判断 156

四、双头州郡的设置原因 162

第六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163

一、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一览 164

二、蛮、左、俚、僚试释 167

三、宁蛮府 172

四、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174

第二编 三国两晋南朝都督区 181

本编凡例 181

第一章 三国都督区 184

第一节 曹魏都督区 184

一、州以上都督区 185

二、郡以上都督区 189

三、郡以下都督区 191

第二节 蜀汉都督区 191

一、郡以上都督区 191

二、郡以下都督区 192

第三节 孙吴都督区 193

一、州以上都督区 194

二、郡以上都督区 195

第二章 西晋都督区 198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198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208

第三节 郡以下都督区 209

第三章 东晋都督区 211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211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226

第四章 南朝宋、齐都督区 232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232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256

第五章 南朝梁、陈都督区 259

第一节 州以上都督区 259

第二节 郡以上都督区 283

第三编 三国诸州郡县沿革 289

本编凡例 289

第一章 曹魏诸州郡县沿革 291

第一节 司隶部沿革 291

第二节 豫州沿革 309

第三节 冀州沿革 324

第四节 兖州沿革 340

第五节 徐州沿革 351

第六节 扬州沿革 359

第七节 青州沿革 363

第八节 荆州沿革 372

第九节 雍州沿革 393

第十节 凉州沿革 410

第十一节 并州沿革 418

第十二节 幽州沿革 426

第十三节 梁州沿革 435

第十四节 益州沿革 438

附 公孙氏所领诸郡沿革 441

第二章 蜀汉诸州郡县沿革 445

益州沿革 445

第三章 孙吴诸州郡县沿革 480

第一节 扬州沿革 480

第二节 荆州沿革 519

第三节 交州沿革 543

第四节 广州沿革 557

第四章 三国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561

第一节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孙吴建安二十六年的行政区划 561

一、曹魏黄初二年(221)的州郡诸县 561

二、蜀汉章武元年(221)的州郡诸县 566

三、孙吴建安二十六年(221)的州郡诸县 567

第二节 曹魏景初三年、蜀汉延熙二年、孙吴赤乌二年的行政区划 569

一、曹魏景初三年(239)的州郡诸县 569

二、蜀汉延熙二年(239)的州郡诸县 574

三、孙吴赤乌二年(239)的州郡诸县 575

第三节 曹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孙吴永安五年的行政区划 577

一、曹魏景元三年(262)的州郡诸县 577

二、蜀汉景耀五年(262)的州郡诸县 582

三、孙吴永安五年(262)的州郡诸县 583

第四编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 589

本编凡例 589

第一章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 592

第一节 司州沿革 592

第二节 兖州沿革 604

第三节 豫州沿革 611

第四节 冀州沿革 621

第五节 幽州沿革 629

第六节 平州沿革 635

第七节 并州沿革 637

第八节 雍州沿革 641

第九节 凉州沿革 650

第十节 秦州沿革 655

第十一节 梁州沿革 659

第十二节 益州沿革 668

第十三节 宁州沿革 677

第十四节 青州沿革 683

第十五节 徐州沿革 693

第十六节 荆州沿革 704

第十七节 扬州沿革 726

第十八节 湘州沿革 744

第十九节 江州沿革 748

第二十节 交州沿革 752

第二十一节 广州沿革 759

第二章 西晋诸州郡县各断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766

第一节 西晋太康二年(281)的行政区划 766

第二节 西晋永兴元年(304)的行政区划 775

第五编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 789

本编凡例 789

第一章 东晋实州郡县沿革 791

第一节 扬州沿革 791

第二节 徐州沿革 802

第三节 北徐州沿革 809

第四节 兖州沿革 813

第五节 豫州沿革 819

第六节 青州沿革 828

第七节 司州沿革 832

第八节 北雍州沿革 836

第九节 荆州沿革 837

第十节 湘州沿革 850

第十一节 江州沿革 853

第十二节 梁州沿革 858

第十三节 益州沿革 866

第十四节 宁州沿革 870

第十五节 安州沿革 880

第十六节 广州沿革 881

第十七节 交州沿革 891

第二章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实州郡县行政区划 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