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用取象比类法认知中药药性 1
一、取象比类的思维概念及历史沿革 1
二、通过取象比类认知中药药性的方法 2
三、取象比类思维对学习中药药性的意义及局限性 7
第二节 用功效归纳法认知中药药性 7
一、本草功效归纳源流 7
二、通过功效归纳法认知中药药性的方法 8
第三节 用文献整理法认知中药药性 10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简史 12
第一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唐以前) 12
一、概述 12
二、秦汉时期的主要成就 1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成就 15
四、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 16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创新发展(宋金元) 18
一、概述 18
二、两宋时期的主要成就 18
三、金元时期的主要成就 19
第三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总结完善(明清及以后) 22
一、概述 22
二、明代的主要成就 22
三、清代的主要成就 23
四、近现代的主要成就 24
第三章 中药药性的哲学基础 26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与药性 26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性 26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26
三、药性的阴阳属性 27
四、基于阴阳学说的药性应用 28
五、基于阴阳学说的药性配伍 29
第二节 五行学说与药性 30
一、五行的概念与特性 30
二、五行的关系 30
三、五味、五臭与五行的关系 31
四、基于五行学说的药性应用 32
第四章 中药药性与中医学的关系 35
第一节 脏腑特性与药性应用 35
一、肝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 35
二、心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 35
三、脾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 36
四、肺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 37
五、肾的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 37
第二节 经络学说与药性应用 38
一、经络分布与药性应用 38
二、经络分类与药性应用 38
三、经络脏腑络属关系与药性应用 38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学说与药性应用 39
第四节 三焦辨证学说与药性应用 40
一、治上焦如羽 40
二、治中焦如衡 41
三、治下焦如权 41
第五章 中药药性的主要内容 42
第一节 四气 42
一、四气的概念 42
二、四气确定的依据 42
三、四气的作用 43
四、四气与药物功效 43
五、四气的现代研究 43
第二节 五味 44
一、五味的概念 44
二、五味确定的依据 44
三、五味的作用 44
四、气味合参 45
五、五味的现代研究 45
第三节 归经 45
一、归经的概念 45
二、归经确定的依据 46
三、归经的意义 46
四、归经的现代研究 47
第四节 升降浮沉 47
一、升降浮沉的概念 47
二、升降浮沉确定的依据 47
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48
四、升降浮沉的意义 48
五、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48
第五节 毒性 48
一、毒性的概念 48
二、影响药物毒性的因素 49
三、安全用药 49
四、有关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50
第六节 其他药性 50
一、五臭 50
二、厚薄 51
三、动静 51
四、刚柔 52
五、润燥 53
六、补泻 53
第六章 确定中药药性的依据 55
第一节 功效确定药性 55
一、功效确定四气 55
二、功效确定五味 55
三、功效确定升降浮沉 56
四、功效确定归经 57
第二节 质地确定药性 57
第三节 入药部位确定药性 58
第四节 采收确定药性 59
第五节 物性确定药性 60
第六节 色泽确定药性 62
第七节 生长环境确定药性 63
第七章 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 65
第一节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65
一、炮制对四气的影响 65
二、炮制对五味的影响 66
三、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66
四、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67
五、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67
六、炮制对润燥的影响 68
七、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68
第二节 配伍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69
一、配伍对四气的影响 69
二、配伍对五味的影响 70
三、配伍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71
四、配伍对归经的影响 72
五、配伍对补泻的影响 72
六、配伍对润燥的影响 73
七、配伍对滑涩的影响 73
八、配伍对毒性的影响 74
第三节 剂量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74
一、剂量对四气的影响 74
二、剂量对五味的影响 75
三、剂量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76
四、剂量对毒性的影响 77
五、剂量对缓急的影响 77
第四节 剂型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77
一、常用传统剂型及其药性特点 78
二、不同剂型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80
第五节 煎煮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81
一、煎煮对四气的影响 81
二、煎煮对五味的影响 82
三、煎煮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83
四、煎煮对刚柔的影响 84
五、煎煮对补泻的影响 84
六、煎煮对毒性的影响 84
第六节 服法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85
一、服法对四气的影响 85
二、服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86
三、服法对补泻的影响 87
四、服法减轻药物毒性 88
五、服法减轻药物偏性 88
第七节 贮藏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88
一、贮藏能保存中药药性 89
二、贮藏能改善中药药性 89
三、贮藏能减弱中药药性 89
四、贮藏对毒副作用的影响 90
五、贮藏对制剂药性的影响 90
第八章 中药药性的临床应用 93
第一节 四气的临床应用 93
一、温热药性的临床应用 93
二、寒凉药性的临床应用 94
第二节 五味的临床应用 95
一、甘味的临床应用 95
二、辛味的临床应用 96
三、苦味的临床应用 96
四、酸味的临床应用 97
五、咸味的临床应用 97
第三节 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 98
一、升浮药性的临床应用 98
二、沉降药性的临床应用 99
第四节 归经的临床应用 100
一、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针对性 100
二、归经有助于提高组方的合理性 100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临床应用 101
一、根据药物毒性程度,区别应用 101
二、使用毒性药物,宜剂量递加法用药 101
三、使用毒性药物,宜观察体质而用药 101
四、使用毒性药物,宜炮制减毒以用药 102
五、使用毒性药物,宜配伍减毒以用药 102
六、使用有毒药物,以毒攻毒而用药 103
七、使用无毒药物,可大剂量用药 103
主要参考文献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