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主刑辅说之检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德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62078616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检讨了近代以来对传统儒家德刑关系思想所总结的概念“德主刑辅”说的学术源流及主要误解,由此引起对作者对古代德刑关系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解读。作者认为,“德主刑辅”是近现代学者对古代儒家德刑关系思想的格式化、概念化的总结。“刑”与“德”意味着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对立。秦政的确立代表着法家“刑治”思想的全面胜利。“德刑关系”思想在历史上的制度与实践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制度的层面上严法治吏,宽法待民,最大程度地限制国家权力对正常生活秩序的干预,实现以德化培育社会自治力的主张;二是在社会治理的模式中礼乐与政刑并重,实现法律渊源的多层次和治理手段的多元化。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6

第二节 本文使用的文献资料综述 7

一、基础历史文献 8

二、已有研究成果 10

第三节 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一、写作思路 14

二、研究方法 16

三、创新之处 17

第一章 “德主刑辅”说的由来 19

第一节 “德主刑辅”说的学说史考察 19

一、以“德治主义”概括儒家的政法思想 20

二、杨鸿烈首提“德主刑辅”说 22

第二节 “德主刑辅”说形成的内在逻辑 25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思潮 25

二、以西方为参照物的学术想象 27

第三节 “德主刑辅”说的主要观点 30

一、“德主刑辅”说的层次 30

二、“德主刑辅”说的不足 31

第二章 “德主刑辅”说中的概念检讨——古代“德”“刑”观念考辨 33

第一节 古代“德”观念的源与流 33

一、“德”之起源与殷周时期的“德”观念 34

二、先秦儒家“德治”模式的维度 47

第二节 古代“刑”观念的源与流 64

一、“刑”之起源与殷周时期“刑”观念的维度 65

二、先秦法家“刑治”模式的基本主张 73

第三节 作为两种政治原则的“德”与“刑” 97

一、刚与柔 98

二、德与力 104

第三章 “德主刑辅”说中的德刑关系检讨——儒家思想中德与刑的关系辨正 109

第一节 先秦儒法两家关于“德”与“刑”的对立 110

一、社会治理的目标不同 112

二、社会秩序形成的方式不同 121

三、社会治理的手段不同 131

第二节 秦汉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制度更化 136

一、阴阳五行思想对秦汉之际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136

二、汉承秦制的弊政与董仲舒“任德不任刑”思想的意义 141

三、汉代循吏的德教实践 155

第三节 大一统时期儒家德刑关系思想的发展 161

一、汉代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争论与调和 161

二、唐代德刑关系思想的立法化与道统的复兴 168

三、宋明理学中的德刑关系思想 181

第四节 大一统时期儒家德刑关系思想之总结 195

一、儒家“德治”模式对“刑治”合理成分的吸收 195

二、大一统时期的德刑关系思想是“德本刑用”而非“德主刑辅” 203

第四章 儒家“德本刑用” 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208

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对国家制度与秩序的形塑 208

一、儒家性善论对国家制度构建的意义 210

二、国家制度构建中的儒家人伦秩序 218

第二节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德治”传统 233

一、古代司法裁判中的德法关系 233

二、古代司法中“德治”传统的内在逻辑 247

三、儒家“人情”司法的德教功能 250

第三节 “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253

一、“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意义 253

二、德礼教化对儒家式社会秩序形成所起的作用 259

第五章 儒家“德本刑用”思想的法理学分析 264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德治 264

一、儒家“德治”概念辨义 264

二、儒家“德治”的政治价值与实现方式 270

第二节 自下而上的社会秩序观 275

一、两种社会秩序观的对立 275

二、“德治”的理想社会秩序形态是内发型的社会秩序 277

第三节 德、法关系的古今之辨 279

一、德与法的概念辨析及其相互关系 279

二、德与法治的关系辨析 283

结语 法治的道德维度:儒家“德”观念的当代价值 287

一、转型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道德困境 287

二、“德”对现代法治的意义:法治的道德维度 291

三、德、法共治:儒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可能贡献 296

参考文献 299

后记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