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近代温州区域思想文化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
上编 近世温州区域儒学的沉潜与复振 33
第一章 家国情仇 守先待后——明清之际温州文化的内敛与转向 33
第一节 清初的温州六变 35
第二节 明清政府海疆政策与温州的兴衰 39
第三节 明清鼎革与温州士人心态 42
第四节 心学向理学的复归 53
第二章 披荆斩棘 一阳来复——清代中前期温州文化的沉潜与积累 56
第一节 忠义伦理的重构与明遗民意识的刊落 56
第二节 科举与书院制度的变革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60
第三节 考据之学的兴起——“学术顾有资势位哉” 70
第四节 义理之学的存续——曾镛的真情诗文与思想 78
第五节 永嘉之学的初倡——张振夔的学术思想与经世实践 94
第三章 内外交困 绍述永嘉——晚清温州文化的复振 105
第一节 温州开埠之前的文化状况 109
第二节 晚清温州教育与文化的集群运作 126
第三节 温州藏书事业的兴盛与永嘉学术传统的赓续 143
中编 永嘉经制之学与晚清温州文化的多元发展 157
第四章 永嘉经制之学与温州礼学研究举要(上) 157
第一节 “永嘉之学”的内容与性质 157
第二节 永嘉经制之学中的礼学研究举要 167
第三节 明清温州礼学研究举要 179
第五章 永嘉经制之学与温州礼学研究举要(下) 187
第一节 “成风以庶乱嫡”——薛季宣、陈傅良的尊生母之议 187
第二节 “缘人情以制礼”——张璁与“大礼议” 191
第三节 “人道虽有四者,而莫不由亲亲推之”——孙希旦的《礼记集解》 198
第四节 “穆宗可如前明称为皇伯考乎?”——黄体芳论同治帝统嗣问题 203
第五节 “欲善其道则莫如宗法”——陈虬的“宗法议” 208
第六节 温州礼学研究及其区域文化的三个特质 212
第六章 孙诒让的礼学研究与政治思想 217
第一节 “处今日而论治,宜莫若求其道于《周礼》”——永嘉经制之学的近代回响 219
第二节 “深愧所学与现时不相应”——从学术到政治 224
第三节 “学无新旧,惟其致用”——从《周礼正义》到《周礼政要》 229
第四节 “以周礼为纲,以西政为目”——《周礼政要》与西学中源说辨正 234
第五节 “不是做奴隶,是做国民”——从《周礼政要》到立宪政治 245
第七章 宋恕的日本观与维新变法思想 250
第一节 宋恕的生平与研究综述 251
第二节 宋恕“平议古今,通驿中外”的政治改革思想 260
第三节 宋恕“非引扶桑而亲之不可”的日本观 281
第四节 “禹域散人”——宋恕的思想矛盾与政治归宿 291
第八章 宋恕的学术主张与人道主义思想 297
第一节 宋恕的学术思想 298
第二节 “设身处地、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论 320
第三节 宋恕“代为世界苦人立言”的人道主义思想 332
第四节 “孔、佛、耶稣,同归仁恕”的宗教多元主义 344
第九章 晚清温州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荡 357
第一节 晚清温州基督教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 358
第二节 苏慧廉等人在温传教活动的历史概述 369
第三节 传教士对温州本土文化的理解与变通 378
第四节 温州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反应 392
下编 晚清温州儒家文化与地方社会 407
第十章 晚清温籍士人的新旧派分与集群运作 407
第一节 晚清士绅与地方社会 407
第二节 “苟非诒善祠塾,则必求志社”——晚清温州士绅阶层的分化与竞合关系 411
第三节 晚清温州士人的教育维新运动 415
第四节 晚清温州士绅兴学过程中的派分与权争 421
第十一章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晚清温州士绅动物福利论 437
第一节 西人“于人类异种且不恤,复何爱于禽鸟哉?” 439
第二节 “西人托辞请禁,亦可见天良之未泯” 441
第三节 “发勇猛愿力以助无量广同类早一日离苦海” 445
第四节 儒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与现代动物福利 452
第十二章 晚清温州照明方式的变革与社会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 456
第一节 照明与文明 457
第二节 晚清温州煤油进口量的快速增长与煤油灯的普及 458
第三节 煤油灯的普及对晚清温州社会的多重影响 465
第四节 近代中国照明技术的变革与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转型 473
第十三章 近代温州区域儒学与文化的特色及其挑战 479
参考文献 494
后记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