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4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步宏著
  •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7238717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第六轮规划教材。第4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结合编委多年教学实践及前三版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贴合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教学现状和需要而编写。本书分别从形态与功能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共同规律和机制,阐明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本书在内容上注重突出与护理的联系,突出护理实际应用。同时拓展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富媒体资源并通过移动终端呈现出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3

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3

二、病因学 3

三、发病学 4

第二节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6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6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三节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7

一、学习目的 7

二、学习内容 8

三、学习方法 8

第一章 应激 9

第一节 概述 11

一、应激的概念 11

二、应激原 11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1

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1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4

三、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 15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16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16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17

第四节 护理及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8

一、治疗原则 18

二、护理措施 19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21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23

一、增生 23

二、肥大 23

三、萎缩 23

四、化生 24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25

一、类型与病理变化 25

二、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32

第三节 细胞老化 34

一、老化的概述 34

二、老年病 34

三、细胞老化发生机制 35

第四节 护理原则 36

一、防治基础疾病 36

二、综合治疗 36

三、护理原则 36

第三章 修复 39

第一节 再生 41

一、细胞周期与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 41

二、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42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44

第二节 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调控 45

一、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45

二、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47

三、抑素与接触抑制 48

第三节 纤维性修复 49

一、肉芽组织 49

二、瘢痕组织 50

第四节 创伤愈合 51

一、皮肤创伤愈合 51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52

三、骨折愈合 54

第五节 损伤的修复与护理的联系 55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57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59

一、充血 59

二、淤血 60

第二节 出血 62

一、原因 62

二、类型 62

三、病理变化 62

四、后果 62

第三节 血栓形成 63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63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64

三、血栓的结局 65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66

第四节 栓塞 67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67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68

第五节 梗死 70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70

二、梗死的类型 71

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9影响 73

第六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73

第五章 炎症 75

第一节 概述 77

一、炎症的概念 77

二、炎症的常见原因 77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78

第二节 急性炎症 78

一、渗出的主要过程 79

二、影响液体渗出的主要因素 80

三、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 81

四、炎症介质 84

五、急性炎症的类型 85

六、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88

七、急性炎症的结局 89

第三节 慢性炎症 90

一、慢性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90

二、肉芽肿性炎 90

第四节 炎症与护理的联系 91

第六章 肿瘤 93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95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95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95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 96

第三节 肿瘤的异型性 97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97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97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98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98

二、肿瘤的分类 98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100

一、肿瘤的生长 100

二、肿瘤的扩散 101

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103

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03

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04

第九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105

一、癌前病变/疾病 105

二、异型增生 106

三、原位癌 106

第十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106

一、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106

二、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 107

三、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 107

四、端粒和肿瘤 107

五、肿瘤发生的过程 107

第十一节 环境致瘤因素 108

一、化学物质 108

二、物理致癌因素 108

三、病毒 108

第十二节 遗传与肿瘤 109

第十三节 肿瘤免疫 109

第十四节 常见肿瘤举例 110

一、上皮性肿瘤 110

二、间叶组织肿瘤 111

三、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 113

第十五节 肿瘤与护理学的联系 113

第七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15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117

一、正常水、钠代谢 117

二、水钠代谢紊乱 122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130

一、正常钾代谢 130

二、低钾血症 131

三、高钾立症 134

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39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141

一、机体中酸碱物质的采源 141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141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检测指标 144

一、酸碱度(pH) 144

二、动脉血CO2分压(PaCO) 145

三、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145

四、缓冲碱 146

五、碱剩余 146

六、阴离子间隙(AG) 146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47

一、代谢性酸中毒 147

二、呼吸性酸中毒 149

三、代谢性碱中毒 151

四、呼吸性碱中毒 153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55

一、双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55

二、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56

第五节 判断酸碱失衡的基本方法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56

第九章 发热 159

第一节 概述 161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62

一、发热激活物 162

二、内生致热原(EP) 163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64

第三节 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 167

一、生理功能改变 167

二、物质代谢改变 168

三、防御功能改变 168

第四节 发热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69

一、治疗原发病 169

二、一般性发热的处理 169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69

四、解热措施 170

五、发热的一般护理 170

第十章 缺氧 173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75

一、血氧分压 175

二、血氧容量 175

三、血氧含量 175

四、血氧饱和度 176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176

一、乏氧性缺氧 176

二、血液性缺氧 177

三、循环性缺氧 178

四、组织性缺氧 179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80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80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81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83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 183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83

第四节 缺氧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84

一、去除引起机体缺氧的原因 184

二、氧疗 184

三、氧中毒 185

第十一章 休克 187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病因与分类 190

一、休克的概念 190

二、休克的病因 190

三、休克的分类 191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192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192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195

三、微循环衰竭期 197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198

一、物质代谢紊乱 199

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99

三、细胞损伤 199

四、器官功能障碍 200

第四节 休克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2

一、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2

二、休克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4

第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07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09

一、病因 209

二、发病机制 209

第三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12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12

二、严重肝脏疾病 213

三、血液高凝状态 213

四、微循环障碍 213

五、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 213

第四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214

一、DIC的分期 214

二、DIC的分型 214

第五节 DIC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15

一、出血 215

二、休克 216

三、器官功能障碍 216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17

第六节 DIC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17

一、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17

二、DIC的护理 218

第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221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223

一、原因 223

二、条件 22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24

一、自由基的作用 224

二、钙超载 226

三、白细胞的作用 227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228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28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29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29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29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29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护理原则 230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233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23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35

二、病理变化 236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38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 2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0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240

第三节 风湿病 24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43

二、基本病理变化 243

三、各器官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243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245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45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245

第五节 慢性心瓣膜疾病 246

一、二尖瓣狭窄 246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246

三、主动脉瓣狭窄 247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47

第六节 心肌疾病和心肌炎 248

一、心肌疾病 248

二、心肌炎 248

第七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和护理的病理学基础 248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护原则 248

二、高血压病的防护原则 248

三、风湿病的防护原则 248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251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253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253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253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254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的代偿反应 255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255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256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257

一、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258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259

三、心脏舒缩活动不协调 260

第四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1

一、肺循环淤血 261

二、体循环淤血 262

三、心输出量不足 262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4

一、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4

二、心力衰竭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4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267

第一节 肺炎 269

一、细菌性肺炎 269

二、病毒性肺炎 271

三、支原体肺炎 272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72

一、慢性支气管炎 272

二、肺气肿 273

三、支气管哮喘 275

四、支气管扩张症 275

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75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病 27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76

二、病理变化 277

三、并发症 277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278

一、鼻咽癌 278

二、肺癌 278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和护理的病理学基础 279

一、肺炎的防护原则 279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防护原则 279

三、肺硅沉着病的防护原则 280

四、呼吸系统常见肿瘤的防护原则 280

第十七章 呼吸功能不全 283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分类 285

第二节 原因和发病机制 286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86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88

第三节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292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92

二、呼吸系统变化 293

三、循环系统变化 29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94

五、肾功能变化 294

六、消化系统变化 295

第四节 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95

一、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295

二、呼吸衰竭的护理原则 295

第十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297

第一节 胃炎 299

一、急性胃炎 299

二、慢性胃炎 299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30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1

二、病理变化 301

三、临床病理联系 302

四、结局和并发症 302

第三节 阑尾炎 30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03

二、病理变化 303

第四节 炎性肠病 303

一、克罗恩病 304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304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30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04

二、基本病理变化 304

三、临床病理类型 306

第六节 肝硬化 307

一、分类 30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08

三、病理变化 308

四、临床病理联系 309

第七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310

一、食管癌 310

二、胃癌 311

三、大肠癌 313

四、原发性肝癌 314

第八节 消化系统疾病预防和护理的病理学基础 316

一、胃炎的防护原则 316

二、消化性溃疡病的防护原则 316

三、病毒性肝炎的防护原则 316

四、肝硬化的防护原则 316

第十九章 肝功能不全 319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321

一、病因 321

二、分类 322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的表现及机制 322

一、肝细胞损害与肝功能障碍 322

二、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323

三、免疫功能障碍 323

第三节 黄疸 324

一、正常胆红素的代谢 324

二、黄疸的分类 324

三、黄疸的发病机制 324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325

第四节 肝性脑病 327

一、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27

二、肝性脑病的诱因 331

第五节 肝肾综合征 332

一、概述 332

二、发病机制 332

第六节 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33

一、肝性脑病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333

二、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及护理原则 334

第二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337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33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39

二、基本病理变化 340

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分类 341

第二节 肾盂肾炎 348

一、急性肾盂肾炎 349

二、慢性肾盂肾炎 350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351

一、肾细胞癌 351

二、肾母细胞瘤 352

三、膀胱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 352

第二十一章 肾功能不全 355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357

一、病因、分类 357

二、发病机制 359

三、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360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362

一、病因 362

二、发展过程 362

三、发病机制 363

四、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64

第三节 尿毒症 368

一、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368

二、功能代谢变化 369

第四节 防治和护理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70

一、防治原发病 370

二、防止加速肾功能不全发展的因素 371

三、对症治疗 371

四、透析疗法 371

五、肾移植 371

六、加强护理 371

第二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373

第一节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375

一、子宫颈疾病 375

二、子宫体疾病 376

三、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377

四、卵巢肿瘤 379

第二节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379

一、前列腺增生症 380

二、前列腺癌 380

三、睾丸和阴茎肿瘤 380

第三节 乳腺疾病 380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380

二、乳腺纤维腺瘤 381

三、乳腺癌 381

第四节 宫颈疾病和乳腺疾病的临床护理联系 382

一、宫颈疾病的临床护理联系 382

二、乳腺疾病的临床护理联系 383

第二十三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385

第一节 淋巴瘤 387

一、概述 387

二、霍奇金淋巴瘤 388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 390

第二节 髓系肿瘤 392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 392

二、骨髓增生性肿瘤 392

第三节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病理表现与临床护理联系 393

第二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395

第一节 垂体疾病 397

一、下丘脑及神经垂体疾病 397

二、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 397

三、垂体肿瘤 397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398

一、甲状腺肿 398

二、甲状腺功能低下 400

三、甲状腺炎 400

四、甲状腺肿瘤 400

第三节 肾上腺疾病 401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与低下 401

二、肾上腺肿瘤 402

第四节 胰岛疾病 402

一、糖尿病 402

二、胰岛细胞瘤 403

第五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糖尿病的临床护理联系 403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护理联系 403

二、糖尿病的临床护理联系 403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405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407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07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408

第二节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409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410

一、星形细胞肿瘤 410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 411

三、室管膜肿瘤 411

四、髓母细胞瘤 411

五、脑膜肿瘤 411

第四节 神经系统疾病预防和护理的病理学基础 411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防护原则 411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护原则 412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护原则 412

第二十六章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413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415

第二节 结核病 415

一、概述 415

二、肺结核病 417

三、血源性结核病 420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420

第三节 伤寒 421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422

第五节 流行性出血热 423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423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 423

一、梅毒 423

二、淋病 424

三、尖锐湿统 424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24

第八节 深部真菌病 425

第九节 阿米巴病 425

一、肠阿米巴病 425

二、肠外阿米巴病 426

第十节 血吸虫病 426

第十一节 传染病预防和护理的病理学基础 427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29

参考文献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