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青檐碧瓦 1
1952年——战火催生 陈赓受命 3
1953年——三边并举 两老办院 21
1954年——大师引领 教研并重 47
1955年——教书教人 确保质量 65
1956年——重视学术 进军科研 79
1957年——崭露头角 松江踏浪 93
1958年——雏鹰展翅 壮志凌云 111
1959年——尖端集中 常规分散 129
1960年——改建新建 迎风傲雪 139
1961年——将星陨落 光启后人 155
1962年——广纳英才 及时瘦身 165
1963年——又红又专 典型引路 177
1964年——声名鹊起 冲击波至 187
1965年——下乡四清 山雨欲来 197
1966年——改制更名 文革开始 203
1967年——寒夜惊雷 动荡加剧 213
1968年——乱世春秋 大浪淘沙 219
1969年——战略内迁 二次分建 223
1970年——薪火相传 百炼成钢 229
结语(上篇) 234
下篇 丹心铸剑 239
两老办院 桃李天下 241
“长征二万五与十年寒窗苦” 244
教书教人与“三严”大爱 256
院士云集与将星闪耀 266
勇担使命 光耀神州 301
鹰击长空 302
哈军工风洞群 302
“东风113”与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 305
劈波斩浪 308
哈军工船模水池 308
从水翼艇到“辽宁号” 309
两弹一星 314
哈军工与“两弹一星”的溯源 315
导弹、火箭及卫星技术 317
神舟飞天 323
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24
中国核武器的摇篮——金银滩与马兰 326
“银河”生辉 331
步兵利器 335
铁甲雄风 336
“工程”天下 337
人类和平 339
结语(下篇) 341
附录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历史沿革图 342
附录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区图 344
附录3苏联顾问、专家名录 346
哈军工纪念馆筹建工作大事记 355
致谢 391
笔者感言 400
后记 402
参考文献 403